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静 《学术界》2013,(6):115-123,284
恩格斯通过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和影响揭示了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初步形成了社会形态理论。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认的"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篡改,相反,正是这条道路所达到的科学见解奠定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合作,社会形态理论诞生。因此,试图从"另一条道路"出发制造任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社会形态理论上的对立不是阴谋就是偏见。  相似文献   

3.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就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著名的设想:俄国社会可以凭借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近年来,这个设想被人们当作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理论,似乎并未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自身的思想;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恩格斯的看法等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一次全面地审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系统的国家观.尽管他们对于国家问题的理论阐述散见于他们的各种著述之中,但是这并不能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完整性.他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作出了深入的解析,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研究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式,指明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研究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式,指明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恩格斯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与统治阶级以及官僚与社会的关系上分别强调了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阐明了这种自主性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限度 ,从而赋予这一概念以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发现”、“建构”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概念 ,必须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给予最优先的注意。但是 ,进行这样的工作 ,又不能满足于只是一味地从原著中辨认与寻找 ,这里的“马克思主义” ,必然是被大大扩展了的。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基础上 ,考察葛兰西、阿尔都塞、普兰查斯、密里本德、列菲弗尔、哈贝马斯和奥菲等马克思的后人们的理论创造 ,既是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题中之义 ,也为我们发展马克思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学术界,一些学者却竭力贬低和抹煞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指责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所作的一切都是违背马克思初衷的。然而,事实上,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道揭开了历史之迷,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从而完成了马克思的未竟之业。本文力图针对西方学者对晚年恩格斯的不公正评价,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通过比较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来揭示恩格斯晚年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新贡献,以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在这一新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并且各有长处。马克思通过处理和改造德国哲学的巨大遗产从理论批判的角度不断冲破旧哲学的桎梏,其长处在于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而恩格斯则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通过现实调研的方式一步步走向唯物史观,其长处在于研究社会现实中的内在对立和矛盾。这两条路径各有千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研究优势的不断整合和强强相加,才形成了关于新世界观的精湛论述。深入挖掘唯物史观形成的两条路径的独特内涵,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对于驳斥各种形式“马恩对立论”的错误论调,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理论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称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方案至今未变成现实。 2 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 ,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结构、内涵、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现代西方形成的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等,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条件性。马克思国家治理在中国的当代价值在于,国家治理应符合相应的社会性质,要注重甄别国家治理的职能属性,传承自身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起点、内容、形式及其在经济上实现的方式,都曾做了精辟的论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很多方面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如何在这种突破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并用它指导目前及今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要点:(一)、公有制的起点,从逻辑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爆破点;从历史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成长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阶段划分;第二部分论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四个特点;第三部分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指明党的十三大报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又为这个理论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洛克和卢梭的政府理论的理解,阐述国家的起源、政府和法律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及意义,并主要关注恩格斯关于国家及国家治理的理论诉求。结合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说明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视域之下,社会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这个"社会有机体"中,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置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畛域之下,对其进行总体性透视,这样方能对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当代的鲜活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新灵 《理论界》2010,(9):17-19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民族国家的文本,但两人诸多论述具体欧洲民族发展的文章中涉及了关于民族国家的重要论断,其中波兰问题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例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视波兰民族独立问题,并将其视作19世纪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卢梭在18世纪为波兰民族独立所提出的方案,马克思与恩格斯跳出了通过民族性建立民族国家的近代政治哲学框架,而是将波兰的民族解放与19世纪的社会革命紧密联系,从中指认了现代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此意义上,波兰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例个案,更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分析视角,并为20世纪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试论恩格斯晚年与马克思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观点之异同方爱东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不仅是马克思晚年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恩格斯晚年探索的中心课题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马克思的晚年贡献,而忽视了恩格斯晚年的理论探索。实际上,恩格斯同样...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确立生产力标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再认识的重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列宁成功地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对我们非常宝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见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因而未能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