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歌德谈话录》和《浮士德》的评析,说明歌德的改良主义是《浮士德》创作的思想基础。认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诗剧中作为不断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道德上却是一个肢解人性、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侏儒。正如德国资产阶级虽然有摆脱封建贵族统治的要求,但又对封建贵族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妥协性。通过歌德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诗剧《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思想家歌德     
歌德的思想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政治、文艺以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 ,丰富、博大、深邃而且超前 ;他以诗剧《浮士德》等一系列作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 ,更集中体现了整个西方的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以歌德第一个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构想为例 ,阐明歌德思想的超前、博大等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本来是中世纪流传在德国民间的一个魔术师的故事,但是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将它改造、扩展成为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民族史诗,反映了德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期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歌德和他同时代人的斗争和理想,因此,人们正确地称之为“三百年德国民族的史诗”或“当代的《伊利亚洲》”。长诗不仅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被人称之为“哲学的诗剧”,在十八、十九世纪思辨哲学烟雾弥漫的德国,它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潺潺地破雾而出,又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德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今天,在林彪、“四人帮”反动思潮一度猖撅的我国,重读这一思想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歌德将自己几乎一生的生命追求体验和思...  相似文献   

6.
德国人素以善思辩而著称于世,这不仅见之于康德、黑格尔等几位天才哲学家的著作中,而且也表现在以富有深奥哲理思想而闻名世界的歌德的《浮士德》诗剧里。这部作品以它斑驳神奇韵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哲理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诗剧《浮士德》主要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博士和魔鬼靡菲斯特,前者主要代表了人类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后者则代表了对这一特质的否定力量。而且,从思辩角度来看,靡菲斯特这个艺术形象更富辩证因素,更难于准确地把握其性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这一人物形象从诞生之初到19世纪,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直到歌德笔下,浮士德的形象变得逐渐丰满,成为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的代表。歌德的这部作品对当下现实生活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现今这个愈发功利而浮躁的社会,重读《浮士德》能使我们认清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认真经营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9.
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对美学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略。德国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和文艺及文艺批评的共同产物,康德为现代美学打下了基础,歌德则给它以关键性内容。歌德的“诗意的世界观”不受康德思想约束,形成了各种生活都有意义的新世界观,启迪了德国现代美学,其“浮士德精神”也催生了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积极的伦理学激情。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文学里,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形象是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①。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一直是《浮士德》研究中着重论述的一个课题。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评说,还在争论,还在探讨。在历来的评论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浮士德性格是个矛盾性格。这当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名篇之一。诗剧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典型形象,这是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一致肯定的,但对其中一些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则觉得仍然是可以商榷的。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是歌德诞生二百三十周年纪念日。本文想就浮士德、靡非斯特、瓦格纳、学士等形象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借以作为对诗人生辰的纪念。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歌德,人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却很少知道他在生物学、解剖学、光学、气象学和地质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不仅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面貌,同时也表现了他研究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世界观。可以说,这部巨著把他几十年中所体验到的科学上的“概念真理”和艺术上的“形象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我们研究这部巨著,不仅可以得到优美的艺术感受,而且可以看出一位具有时代影响的伟大作家的成长过程,和科学研究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由于这部著作结构庞大,内容复杂,涉及自然科学的面很广,不便一一列举,本文只打算讨论歌德在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创作《浮士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歌德原型角度来分析《浮士德》中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能从多角度去看这部作品 ,并能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历经求知、爱情、审美、从政、事业阶段,象征西方知识分子300年来的精神历程,其体现出的"浮士德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马克思非常喜爱歌德,对《浮士德》多有引用,并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积极进取,对人类充满仁爱,可谓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浮士德精神中过于强调个人权利、经常陷于灵肉矛盾的弊端,则被马克思以战胜庸人习气的方式所克服,显示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德的《浮士德》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不仅仅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同时还是歌德在现代科学主要思维方式之一的两面神思维方式的运作下写成的。具体说来,《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并不仅仅体现为成与毁、善与恶和爱与恨等两个不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认成与成、毁与毁、善与善、恶与恶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合理性。歌德的《浮士德》正是在不同质事物间矛盾对立统一的揭示中,看到了同质事物间也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具有现代思维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艺术精品。可以说,正是两面神思维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