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收入的内涵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有份额较低、对合法劳动收入保护力度不够、非正当劳动收入普遍存在等问题。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深化关于劳动收入分配的理论创新、加强保护合法劳动收入的制度建设、健全限制非正当劳动收入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除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再调节和再分配外,最基础的是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自身客观的、公平的初次分配…  相似文献   

3.
王小燕 《社科纵横》2007,22(3):88-90
正确审视现行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解决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关系不顺、分配秩序混乱、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是很重要的。本文阐述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不够的原因,提出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依次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分析了1992—2005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重点讨论了自1996年以来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在分析初次分配格局时,本文将每个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表示为各要素分配份额按各要素收入中该部门所占比重加权得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这一表示方式,我们校正了资金流量表中的要素分配份额,重新计算了1993—2005年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推算了2006和2007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测算结果表明,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截止N2005年,总共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分别下降了10.71和2.0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7.49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都下降,由此导致政府部门进一步上升3.17个百分点。我们还发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是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在2005—2007年间,主要受生产水净额占比上升的影响,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源配置市场 ,同时也是投资的场所和投机场所。作为投资场所和投机场所 ,它通过渠道效应和分流效应直接影响居民和政府的收入规模与结构 ;作为资源配置市场 ,它通过影响社会资源使用结构 ,影响收入在企业间的分配格局 ,进而影响不同产业、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影响到政府和个人收入  相似文献   

6.
选题22: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 重组及对策研究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所有制结构改革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各种要素参与了分配,市场与市场机制成为制约分配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我国推行渐进改革战略,分配体制经历了多轨运行的过程,分配  相似文献   

7.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增长过快,超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所允许的合理界限,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城镇居民货币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据有关方面的民意测验,社会分配不公已成为仅次于腐败的第二大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什么是收入分配不公?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判别标准。(1)以分配手段是否公平即能否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为依据。只要分配收入的手段是不公平的,即使居民收入差距再小,也是分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收入分配上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动主体、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既要确立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又要确立对各种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进行保护的立法和机制,从而更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下同),是反映社会性质、关系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对于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是按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的观点及坚持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一、社会生产力是决定个人收人分配的最终力量,社会成员是按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笔者认为,尽管分配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决定分配的客观因素却是同一的,即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资本收入份额的显著提高密不可分,评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适时进行课税调整刻不容缓。基于CHFS2013数据,采用修正的MT指数和效应分解方法,对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整体收入调节效果甚微,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税阶层累退性十分明显;同时,基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趋势,结合14种课税方案的再分配效应模拟,选择将个人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财产转让收入一同与劳动收入纳入"大综合"范畴,将财产租赁收入放在"小分类"类别的半综合征税模式,可作为中国下一步个税改革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贫富分化的问题凸显,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邓小平关于解决共同富裕的理论。全社会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较快下降、私有制经济大幅上升的根本性变化,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首因或根本原因。必须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壮大国有经济,振兴集体经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采用各种综合调节措施,以便制止贫富分化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基尼系数为研究工具来分析浙江省的个人收入分配。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只讨论近几年的情况。事实上,也恰恰是在近来人们才对收入分配问题格外重视,以致在以打破平均化分配方式的改革中,又听到了纠正收入分配不公的呼声。近几年来收入分配情况究竟怎样,成为必须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双重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伟 《学术交流》2004,(3):92-96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现实,可以看出,导致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但不论其原因是否合理,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避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发展,整顿分配秩序,强化再分配功能,建立体现职工参与分配的工资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参与收入分配权利。  相似文献   

15.
地区间个人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点(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区收入差距的文献中,一直缺乏从个人收入角度出发的研究;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也很少考察地区差异。文章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普查数据,从个人收入角度描述了全国及(几种不同定义下的)地区间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分析了影响个人收入差距的因素,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呈现一种"倒U"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是"倒U曲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还是中国的"倒U曲线"具有特殊性.借助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没有实现收入分配的转型主要决定于体制转型和转型方式这两个因素;而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分配转型必须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地位,以及转变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为此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建立健全分配机制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超经济行政化,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和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普通民众缺乏扩大消费的支付能力,形成国内需求不足.推进以政府放权、还利于民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起客观公平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的民主决策、公开监督机制,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分为收入分配方式和收入分配实现模式两个层次.收入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但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来实现,这种形式就是收入分配实现模式.收入分配实现模式的选择,要体现一定分配方式的本质要求并和一定社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实现模式或以分配模式在现阶段不能实现为由否定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都是错误的.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不是能不能结合的问题,而是如何结合的问题.它们的结合不是简单机械的"拼装",而是在保持各自本质的基础上,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做出适应对方的调整和变化,从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嵌套"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要素分配论     
本文从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角度,从五个部分分析了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说明了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一部分从经济学说史说明了要素分配的来历,对前人的功过做了评论;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按劳分配实践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具体研究了我国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倾斜,并做了评述;第四部分从要素分配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我国收入的多元结构,特别突出分析了产权收入;第五部分对分配模式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并对“按需分配”的实现途径做了若干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实  张尉 《北京社会科学》2023,(12):106-121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规范视角分析了不平等感知对居民主观福祉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对不平等的感知越强,其主观福祉越低,且这种不平等厌恶主要存在于中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越高,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更加关注社会差距问题,从而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平等感知;伴随着不平等感知越强,个体参与慈善捐赠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不仅要完善客观收入分配结构,更要重视居民对社会收入差距的感知,加强有效信息的及时公布,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此外,三次分配在中国有较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