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与“祖”意指土地、祖先,涉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信仰、礼制、仪式、社会维度。“社”与“祖”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促成的是宇宙、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混融,承载着“亲”、“和”、“孝”、“序”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调适着人地关系、人神关系、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基本架构模式。“社”和“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核心与载体,其所秉持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尊崇的。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高度全球化发展造成的“附近的消失”与“地方消失”,符号作为形式化地方文化的“所指”措施应运而生。然而,地方文化符号化这一进路看似合理背后却另存悖论——越想将“地方”象征抽象为某些固定符号,“地方”(能指)越可能被符号(所指)所局限。地方文化符号化产生于现代人在同质化空间构建异境背景下对不同空间感的追求,是在凝练“地方”空间历程中促生的文化转向,以生成地域性文化图样供消费。符号一旦遭遇资本物化,符号泛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随之而来,同时以民族为抽象出的地方文化符号能兼备地方性与世界性,不自觉地使其陷入两难境地。当然,“地方”不会因符号而消失,为“地方”灵魂的持存,要强化地方感,避免寻回“地方”进程中的矫枉过正,其破解进路要遵循好本土性、全球性的基本原则,厚植地方个性兼并世界性的包容性、差异化美学来塑造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研究"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本栏目征稿范围:关于地方文化的学理建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制度研究、古今中外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比较研究、各类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础研究和对策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29日,"第一届蜀学与地方文化论坛"在成都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家族文化与蜀学研究、地域文化与蜀学研究、现代蜀学的振兴之路、江源文明与成都平原的文化复兴、岷江流域非中心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成都"北改"的文化选择等六个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已取得的成绩,探讨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地方作为与中心相对应的话语,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已演化成为一种认知系统。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当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遭遇时,地方感的缺失造成了空间的迷失和精神的弥散,地方主体通过调整与再造地方认知分类,可以逐步完成地方性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本栏目征稿范围:关于地方文化的学理建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制度研究、古今中外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比较研究、各类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础研究和对策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本栏目征稿范围:关于地方文化的学理建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制度研究、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8.
在"名刊名栏"工程带动下,很多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道路,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研究,有助于特色学科建设和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学报也不再"千刊一面";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存在特色栏目稿件短缺、文章低水平重复、转载率和征引率不高、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欲坚持特色化办刊,加快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可考虑从四方面改进: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加强动态策化;拓宽栏目学术视野,广邀名家,提携新秀;适当宣传"炒作"特色栏目,打造学报品牌;"内容"与"渠道"并进,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9.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本栏日征稿范围:关于地方文化的学理建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制度研究、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0.
晋南地区四社五村在严重缺水的特殊生态环境中,千百年来延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值得挖掘与发扬的水利民俗符号。整个社会秩序的运行不辍得益于地方民众对这些民俗符号所展现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文化魅力以及美学价值的理解、虔敬与传承。将它们与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阐释这些种类繁多的民俗符号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效应及象征意义,有助于寻找它们所引发的意义和文化创造者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地方是具身认知与有关“晦暗”的经验共同构成的情境关系,铭刻着人们独特的情感态度和历史记忆。“晦暗”内在于人与地方的关联之中,其在场深刻地影响着人对地方的感知与理解,关系着此在意义的流动与生成。在现代性及数字的形而上空间中,真实和具身的双重缺席,阻滞了身体和空间深度关系的发生,个体已不复“在地”。此在生命的萎缩,是这一时代个体共同的空间感受。存在的焦虑要求我们正视认知的具身性,通过对“晦暗”的知觉与辨识,寻求在后现代性空间中逃逸的多种可能,并建立起与数字语境相适应的“地方”的经验与想象。  相似文献   

12.
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是一种带有巫术和宗教性质的“面具舞”,但具有社火的本体特征,并符合社火的原始文化含义。陇南的民间“黑社火”以丰富多姿的花灯为主,突出“灯火”的视觉效果,保留着古老的“土地”祭祀仪式。将二者进行比较后可发现,陇南民间“黑社火”与白马人“池哥昼”都体现了对“土地”的祭祀与对“火”的崇拜,总体上都符合社火的本体含义,二者在演出时间、宗教信仰和仪式、组织形式、表演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体现出许多相似性。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陇南的民间“黑社火”深受氐族文化艺术尤其是白马人“池哥昼”的深刻影响,具有较鲜明的古老氐族文化特征,其中部分表演节目应源于“池哥昼”。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②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③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④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圣"字,保存着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内容。从它与"土"、"社"的关系来看,它不仅与原始社会的社稷祭祀文化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内含着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社会原始部落、民族普遍的农业革命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12日,由四川省社科联和西华大学主办,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国家985创新平台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华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四川大学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治理"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对于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冲突与博弈,实现公平、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治理"理论内涵,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的实质。概述我国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概况及存在的不足,总结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失灵产生的弊端。进一步从国家土地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角度,构建二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利益矛盾的博弈模型,分析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导致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失灵根源。在此基础上,从统一规划公共治理目标、公民社会网络治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功能、财政体制改革、监督与惩罚机制建设等五方面,提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傩面与苗族在舞蹈中的应用,笔者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以苗族为主体舞者为中心的角度以及与其连结的傩面、舞蹈等一系列符号意义作整体的解读,并对其场景中的傩面符号、舞蹈符号、仪式宗教符号、实用美学符号之间建立起逻辑的整体联系,而非割裂的讨论某一符号独立的意义。任何的割裂的讨论都将失去其在该文化场域的存在意义。因此,笔者试图站在他者的立场解读"傩面"、"苗族舞蹈"这一符号群的整体意蕴,并把解读的重点投射到"傩面"与"苗族舞蹈"这一对"融合"点之上,从而了解苗族舞蹈中对"傩面"应用的样态。  相似文献   

18.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  相似文献   

19.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20.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