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的起源进行探讨,并通过对蒙古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指出猫头鹰以始祖或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于族源传说是与萨满教信仰中的猫头鹰能害恶灵的观念相联系,而且族源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与萨满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4.
从"西南夷"叟(嶲)、昆明、部落到南诏,作为"族群记忆"的一些"口头传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从父系氏族时期至奴隶制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现象,具有揭示文学发展规律的价值.南诏统一以前,南诏统治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援引族群原有的九隆神话标明自己的神圣出身,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得神意、得天意,出现了"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佛教传入并逐渐代替原始宗教以后,南诏又把阿育王子嗣与九隆神话联姻,"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便增加了"观音三化"的情节.进入奴隶主制社会以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意志感情逐渐出现部分分裂,族群记忆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南诏,是以村寨保护神"本主崇拜"的对象扩展到平民阶层的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5.
在族源研究中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是DNA检测的样本选取不当;其次是满足于对被普遍公认结论的再次证明,缺乏创新;再就是把实证性不足的材料用作证据。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云南纳西族、独龙族的基因分析,结合与古羌人相关的藏、彝、白、哈尼、普米、景颇、拉祜族等族群的基因特征,融合包括体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的广义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族源研究的多重证据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部氏族人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远离民族主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当地民族之中,这背后其实是民族成员依借诸如口传历史、传统节日、习俗、暗语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事项来不断强化自己对本民族的认同,并且在代际间传承这种认同情感,因而数百年来部氏族人依然坚守着同而不化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该村落的蒙古族群众以部姓村民为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认部氏族人的蒙古族身份到21世纪初期成立民族村以及民族村的持续发展中,《部氏族谱》先后充当民族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民族村的标志性文化。《部氏族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被赋予各种意义以及层累地续写,深描并阐释《部氏族谱》及其相关事件,对于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本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释了三件古蜀族文物的铭文,其中,三角形青铜戈上的三个字符释为"君王使用的铜戈";陶纺轮上的两个字符释为"转动纺轮".本文认为:古蜀族的文字与彝族文字都是音节文字;古蜀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及族源都有亲缘关系.陶纺轮是商代器物,其上铭文应是商代文字;与古蜀族文字有亲缘关系的彝文的起源,应在商代或商代以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高压力群体之一,根据对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压力源的调查分析,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在生活适应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和经济压力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在各种压力源上并无明显差异;不同专业在生活适应压力、学习压力、自我形象压力和人际压力上有显著差异;生源地在生活适应压力和经济压力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传说与景观具有互为生产的内在机制,景观变迁直接影响着传说的叙事与传播。峨眉山漫长的佛道相争历史与白蛇传传说的信仰变迁及核心情节演化高度契合,并为白龙洞景观走进白蛇传传说奠定了重要的信仰基础。峨眉山白龙洞是白蛇传传说中白蛇修仙情节的重要景观,其景观叙事经历了从连环洞到白龙洞的景观命名,从白龙洞到白龙寺的景观迁移。峨眉山信仰变迁致使白蛇传传说及其核心景观逐步走向淡化与遗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白蛇传传说在峨眉山及其周边的当代传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信仰主导下的白蛇传传说峨眉山当代景观生产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丽江《木氏宗谱》美藏整理本是《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重要文献,其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的被誉为纳西学之父洛克搜集整理的《木氏宦谱》为蓝本而重新汇编的整理本,是迄今关于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最为完备的史料,对研究近古时期丽江地区乃至整个滇西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从人类学的视野看,《木氏宗谱》美藏整理本是追溯丽江木氏家族渊源最为翔实的记忆文本,是承载丽江木氏的一部家族制度史,也是丽江木氏与元明清王朝国家关系变迁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4.
飞山神杨再思是湘黔桂界邻地区宋至当下侗、苗等民族共同信奉的重要区域性神明。但因缺少正史等记载,官方与地方精英、民众、宗族成员以及作家四个主要地方社会群体,通过碑刻、族谱、口承传说及文学作品等方式共同参与了其传说叙事。基于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的多重传说叙事,飞山神杨再思被建构为一位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完美英雄人物型神明。这些多重叙事的解读可以助益从不同侧面对侗苗社会历史演变多样性、复杂性、地方性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贵州清水江流域民间文书的相关研究,俨然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即以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地良十八家龙氏宗族为个案,通过对其见存过继文书的解读,考察清末民国族内过继的程序,得出继嗣确立时遵循血缘优先、长子不出继、族戚为证、财产补偿四大原则,并简要探讨族内过继对宗族维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溶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溶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该村落的蒙古族以部姓族人为主体.部姓族人们根据日常经验形成了“由姓而族”的家庭民族结构;蒙古语的姓氏与名字亦呈现出了“冷热并置”现象.部姓族人的姓名民俗与族群认同的关联性方面呈现出根基性族群认同与工具性族群认同交融的表征.就如何切实反映并归纳出日常生活范畴中当地人族群认同的特点,笔者初步提出“日常生活性族群认同”的观点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社会流行的"化賩",最初以民间结社形式存在并延续至今,如今作为纳西族人际交往的"非结构形式"对纳西族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丽江地区纳西族"化賩"活动为研究对象,应用民族学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历时性梳理了"化賩"的发展与变迁,共时性探讨了纳西社会中的"化賩"在纳西社会中整合、保障、认同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分析"化賩"在整合纳西族社会经济、人际资源以及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妇女活动家为主体的口述访谈——《记录她们20年的行动足迹》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具体表现在:受访对象的独特性、访谈主题的集中性、访谈技术的专业性和出版内容的现实性。通过口述文本,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妇女发展与世界妇女运动的内在关联和交互作用,而且能够窥探新的性别知识体系和妇女发展环境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一代知识女性对“男女平等”所具有的中国特点的深刻认识,对“社会性别”和“赋权”等(西方)概念的本土阐释,对性别平等历史进程的强力推进,以及对中国妇女权益保障制度化的路径探寻,说明了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个人生命品质的提升和社会变革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在受访者和访谈者之间架起了一座薪火相传的桥梁,为未来平等、发展与和谐的美好愿景的实现奠定了可持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一方面体现研究者对该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又为转型社会的具体语境所建构.而研究法律社会学知识系统与社会的相互建构过程不仅在于对法律社会学发展历程、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有一个准确的解读,以此获得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提升与超越.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一特定知识视角来解释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