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阿尔泰语系、乌戈尔·芬兰语系的许多语言里,都有元音和谐。我们在语言学和一些具体语言的语音教学中,在研究这些语言的语音特点时,都经常讲到这个问题。元音和谐是指词的各音节中的元音往往同是前元音或同是后元音;或同是园唇元音,或同是非园唇元音。这样的语音结构上的规律叫作“元音和谐律”。  相似文献   

2.
蒙古语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话缺乏标准音中的基本元音〔o〕,因而标准音中的〔o〕在此分化为〔u、u、、y、i〕等元音,标准音长元音〔o:〕,在此分化为〔u:、u、、■〕等元音。〔o〕的对应是受语音自身发展及喀喇沁蒙古族语言文化、农耕文化、汉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江淮官话的高元音摩擦现象引人注目.学界对江淮官话中前元音的摩擦性质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有关后元音的摩擦性质还有待深入研究.文章以庐江方言为例,探索江淮官话中后元音/u/、/o/的摩擦性质.声学研究表明:后元音/u/呈现摩擦倾向,/o/的样本中没有发现摩擦现象.元音/u/的共振峰结构受到了摩擦噪声的影响,在语图上表现为高频区间的乱纹,在声波信号上表现为不规则的毛刺.音系解读表明:庐江方言中元音/u/由于没有圆唇动作,其过高的F2数值容易导致与其他元音的感知混淆.因此,引入这些摩擦特征作为次要区别特征,可以增强语言感知上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4.
上表中的拟音,就其韵腹主元音而言,只有[a、e、o、(?)]四个。值得注意的是如所拟测,上古汉语的韵腹竟然独缺高元音[i/u]。在上表,[i/u]只出现于韵尾,不存在于韵腹。[i/u]是人类发音器官容易发出的元音,世界各国语言的语音系统里和汉语普通话标准音及其各个方言乃至国内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声韵系统里都有它们的地位,为什么上古汉语对此独缺不具呢?如此异乎寻常的情况,不能不令人生疑:这到底是订之未审呢?还是事实上真的没有?我们这篇短论就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写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记音时出现的佤语马散土语中的"紧元音"进行了研究,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对a-a、ε-ε、i-i、■-■4组元音的区别特征进行了分析,证实了马散土语音点的发音人存在紧元音的例外现象,并通过共振峰的分布验证了语言学家提出的"紧元音舌位略低于松元音"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元音是学习日语的基础,许多人认为日语元音和汉语元音,特别是[a][i][u][e][o]这几个元音几乎一样,从而忽略了对日语元音的准确练习。如果从口腔的开闭程度或舌位的高低、舌头隆起部分的前后、唇形的圆和不圆、松紧元音等方面阐明两种语音元音的差异,就助于初学者准确地发出日语元音,为后面的日语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分析并且绘出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i//u/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元音/■//i//u/各种变体的分布格局。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结论为:/■/元音音位出现[■][■]两种变体,后置元音为鼻音时出现[■]元音变体;/i/元音音位出现[i][■][■][■]四种变体,从[i]元音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来看,符合典型变体的特征,可以作为典型变体;[1]是条件变体,出现在[ts][s]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出现在[■][■][■]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后置辅音为鼻音[n][■]时出现此变体;/u/元音音位有[u][■][ǔ][■]四种变体,[u]为典型变体,[■]元音为自由变体(或称“条件变体”),此元音在有些词中有清化或者弱化的现象,清化时出现[ǔ]变体,弱化时出现[■]变体,但是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语音不论在结构或发展变化方面都具有其规律性。 语音规律就语音本身的共时态角度看,有语音结构规律和平面音变规律,两者可合称为共时语音规律。绿春大寨哈尼话固有语中的紧元音与送气声母不发生结构上的关系,并且不出现在高平调上,这就是语音结构规律。平面音变规律是指语音的横面变化。如金平哈尼田瑶话多音词词首音节的元音(包括复元音)除特定情况外一般都弱化为央元音,其声调除31调外,一般都变成接近31的调值,如: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均认为u与o在阿美语可自由变读,但是为何o为u的变体没有展开详细说明。艾杰瑞最近提出,阿美语的音位和音值的关系受到词的语音结构规则的制约。除了支持艾的论述以外,文章进一步指出音位u共有u、v、o和c四个条件变体,并具体阐释了变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在徽语中古开合相混、寒桓韵主元音不对等的材料探讨《广韵》分韵而设的原因,认为《切韵》时期原本开合相配、主元音对等的格局发展到了《广韵》,其韵部内部主元音发生了变化,这是u介音同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音质上,词首前化元音后短元音i消失或央化;在功能上,词首前元音的替换会引起词义变化,但后续短元音i及其变体的替换,一般不会引起语义变化,说明词首前元音和后续短元音i(及其变体)的功能并不相同;从元音格局的演变趋势看,ε、符合现代蒙古语前后元音对立体系的形成。因此,无论从音质、功能,还是从元音体系内部音素之间的关系看,将ε、看作独立音位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有的语言中有性的标示,汉语中在语义上存在着性别的标示。本文以阴阳语义场为例,建构了汉语中的阴性语义场和阳性语义场,同时还建构了阴阳语义场中的男女两性场,汉语中存在着阴阳语义场的原因是为了与人类的认识规律相吻合、与类的认识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法自然”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力量的强制,亦即自发和谐、协调。在老子、道家看来,“道”支配着宇宙,即“道”支配着天地、神灵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而“道”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的“一”。“一”就是统一和和谐;阴阳失衡,“一”的平衡就受到了破坏,自然和社会就会出现灾难,因此,“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冲气以为和”是老子和谐哲学思想的基本思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和谐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和谐思想,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庞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诗以语势为尚,在音象、义象、形象上取势:译诗在音象上,频繁使用流音、鼻辅音、摩擦音、长元音、双元音,特别是/аu/音,舒缓低沉;注重元韵、头韵,富于韵律感。在义象上,频频偏离原诗语义;动词丰富,具体而富有动感。在形象上,创造性翻译意象;突出江河意象;省略时间、地名意象;感情含蓄蕴籍。  相似文献   

15.
皖西南赣语太湖、东至部分方言点存在来母逢细音今读塞音的特点。这一特点广泛分布于江西赣语。湖北赣语、湖南赣语、湘语、客家话、徽语部分方言点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一现象不是复辅音分化的结果,而是浊音清化、声调分阴阳之后才出现的,音变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14世纪。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标记理论讨论英语性别名词的标记性现象时,我们发现英语中人称性别名词的标记现象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阳性可以无标记而阴性有标记,尽管有时在语用中有所不同,阴性人称名词一般不能为无标记项;动物名词的标记现象较为复杂,阳性或阴性动物名词都有可能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但总的来说,英语性别名词的标记性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出现种种不对称和标记颠倒及中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上古音的音值,一直是比较含糊的。中古音的音值,则因随、唐之后。相继出现了《切韵》、《广韵》、…等韵书,所以普遍认为已经搞清楚了。其实并不尽然。不同学者对某些声韵的音值,仍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遇”摄中,王力教授拟“鱼”为[o],拟“模”为[u];李新魁教授恰好相反,拟“模”为[o]、拟“鱼”为[u]。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宏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 ,普朗克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当我们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 ,运用哲学思维突破波粒二象性的阈值范围时 ,便发现了一个新的物质范畴———超微观物质世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学说 ,可将这三个物质范畴 ,重新划归为阳性物质世界和阴性物质世界。阳性物质世界属于四维时空 ,由实粒子构成 ,运动速度限制在光速以下。阴性物质世界属于四维以上的多维时空 ,由只具有波动性的虚粒子构成 ,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 ,运动速度起步就是超光速。迄今为止 ,我们人类只认识了阳性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整个阴性物质世界还是盲无所知的。在未来的世纪 ,科学研究的对象将会逐渐转向阴性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佤语音节搭配有双音节化、音节构成四音格、元音和谐、声韵母和谐、音节相连强弱相配等五种模式,支配不同模式又有对称整齐原则、简洁原则、求同原则、求异原则等。音节搭配律对语言结构发展变化有影响,这种影响涉及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研究佤语音节配合规律,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佤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论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腾(totem)一词源自奥吉布瓦(北美东部大湖区)的阿尔衮琴部落语的o toteman,原义大致为“他是我的一个亲戚”。其组成是:第三人称前缀,词首o~-;防止元音结合的插入字母-t-;物主代词-m;第三人称后缀-am;代表自我与一个男性或女性之间的亲戚的-ote-。这样,便从自我的世代层次来限定了外婚群体。换句话说,表示了同母而不能相互婚配的兄弟与姐妹间的一种血亲关系。1917年由一位英国商人和译员将这一词引入英语,但在描述时却将这一群体(氏族)名称混淆为以动物形式出现的保护神。而这两者在奥吉布瓦人的概念中是界限分明的。延及十九世纪中叶,一位旅行者才记录了个人保护神“尼哥伊姆斯”(nigoimes),它不同于图腾一词是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