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所有动物里,狗受到人类的褒贬最多,是最具争议性的动物之一。一则,它象征了忠诚、善良、报恩,是人类的朋友;另一方面,它又是愚昧、残忍、奸诈的化身,让人恐惧。这些特性在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等领域里都有所反映。由于东西文化昨差异,狗文化符号又变得丰富多彩。解读这些文化符号,旨在唤起人们尊重生命,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从符号学观点看,民俗具有显明的符号功能,它以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大量的人类文化信息。因此,把民俗现象看作符号现象,为将符号学方法引入民俗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种研究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民俗符号的形态分析、民俗符号的意义分析、民俗符号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既是风俗习惯又是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和巩固需要借助方言这个有机载体,方言词汇是了解民俗事象的活化石。方言与民俗休戚相关,二者互为因果。作为涵化了民俗要素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语言符号和民俗符号,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等理论以陕北民歌作为研究底本,从方言与民俗的关系,梳理和分析陕北方言的特殊量词的修辞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是研究陕北方言与文化的新路径,能够为民间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落担”、“插占”:“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取作者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四川“落担”、“插占”等若干近乎消失的民俗方言符号,描画再现“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加以现代意义上的审视和分析,从深层次内涵上把握其特有的思想文化根基、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心理、民俗传承等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5.
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一般合成,而是经过约定束成、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的主体,由俗语与民俗语汇两大语类构成.民俗语言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是它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一、民俗语言的传承与流变的关系语言和民俗一样是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的,特别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千百年传承不断.历史的的连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成熟和稳定性,也造成了民俗语言的传承性.民俗是传承文化的沉积.民俗语言兼具语言和民俗的特性,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形态和工具,是历史的产物.民俗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语言的形式和语汇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只要使用这些语汇和语言形式就会进入一种文化氛围.因此民俗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肯定的文化根基之一.民俗语言具有传承性,但  相似文献   

6.
竹是东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中韩传统民俗中,将竹神圣化、非凡化,与龙图腾相结合,视为龙之化身;在巫俗仪式中,竹被视为神灵上下的通道,作为神灵凭依之所;在岁时习俗中,竹作为光明的象征,被用来驱鬼逐邪。韩国保存较完整的一些竹民俗事象,从另一侧面阐释了东方竹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本文对农村建房过程中的邻里纠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民俗信仰对乡村治理的挑战,发现“高人一头冶民俗信仰所代表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期望是造成建房中邻里纠纷的文化根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则为“高人一头”纠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要解决这一纠纷必须将民俗信仰、观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相协调,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9.
某种物事一旦进入传统习俗之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社会承载就会自然增加。从文化审美意义上看,在现代乡土作家笔下,民俗既是人物具体活动的背景,又是人物行为的心理渊源:喝年糕汤,吃烙饼,吃讲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凝固的物质民俗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现代乡土文学家们思考的是中国人应该如何从文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过一种更健全、更正常、更合理的生活,因此在小说文本中得到展示的民俗事象的文化含义就在于其深刻的历史批判意识和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艺术符号是端午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如系五色缕、穿五毒肚兜、悬艾叶、挂菖蒲、贴门符等,这些符号凝聚着传统的民俗观念,潜隐着丰富的文化象征,蕴含着崇高的审美理想,表达了人们祈求天人合一、求真崇善、辟瘟除害的美好愿望。对端午艺术符号传承应用的客观基础、遵循原则等加以研究,旨在提炼核心价值,顺应时代发展,用活文化遗产,丰富传播形式,使其在"对接"现代节日生活的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民俗美术是民间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又是人们生活的直接反映,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情感、生活观念最直接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民俗美术中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象征符号系统,即象征符号系统丰富的形式、功能及很深的文化意味,从而反映了民众在社会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认识。尽管科学的发展大大削弱了民俗美术中象征符号系统的想象含义,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仍在不断充实内涵,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新的内涵,传统象征符号系统正以新的形式出现,正成为我们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词较之诗文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容,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表现民俗,所以宋词中与民俗有关的词占很大的比重。节序与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最能反映民风,所以大量的节序词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民俗的最好材料。节序词中元宵词居首位,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到了两宋时代,出现了女性元宵词,表现出了浓厚的张灯夜游、全民狂欢、男女交游的娱乐色彩。  相似文献   

13.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14.
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和民间艺术,价值独特,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和华北大多数地区春季庆典中。基于对陇中城子川地区的田野调查,在厘清社火活动和地域社会"社"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火活动揭示城子川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信仰、家族、声望、村规等时至今日仍相互关联地确立着村庄关系与区域社会秩序,全面展示城子川社火所具有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及社会民俗四个文化层次的不同方面来解释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这一打上文化烙印的符号所呈现的不同蕴意,以及反映的不同文化色彩和带来的不同的数字现.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 ,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 ,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 ,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中国风”愈演愈烈的今天,设计师都在挖掘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即传统符号应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基于对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的喜爱,设计师们阐述了许多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的文化内涵,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民俗风貌和审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女作家中,叶梅对土家族女性的观察与书写甚为独特。她将女性性格命运置设于民族文化中,通过吟唱各种歌谣予以诠释。女性与民歌构成人物与民俗书写的二元文化符号,经过创造性编码,以歌谣彰显个性,又以个性丰富歌谣,让人物命运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产生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作家对土家族文化的熟稔、关照与热切传承之心可见一斑,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铁凝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独特的民俗经验与文化感悟,作品中夹杂大量的民俗事象书写,而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蕴引人深思。铁凝小说的民俗书写,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百态,并通过民俗表象透视其文化意义,继而追寻人生与社会的终极奥义,达到真实与艺术的高度契合。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铁凝小说,分析民俗事象、民俗心理及社会文化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挖掘文本内容之外的精神立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读铁凝的创作理念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以广安地区特有的饮食民俗,如坐歌堂时吃的特色咸干菜系列、中秋节吃的碓窝儿糍粑、农忙时吃的皮蛋等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得知,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方饮食民俗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但无可否认,这些传统地方饮食民俗可以在不断的变迁中与时俱进,比如与旅游结合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深挖地区优秀饮食民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以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