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中国有些学者辩称,法律条文上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和优惠政策,都应沿着自由主义线路进行改革。少数民族应"去政治化",即作为文化群体来对待。其成员应该只有个体而非集体权利。他们建议中国应该仿照美国和印度的模型,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但本文却要说明:美国和印度的民族政策作为模型,恰恰没有这些学者所标榜的民族平等和谐特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地位低下且持续恶化;中国的民族政策并不必非要在纯粹个体权利与维持系统现状之间仅取其一。少数民族权利的扩展而不是收缩,反而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民族平等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些学者建议中国应该仿照美国和印度的模型,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但本文却要说明:以美国和印度的民族政策作为模型,恰恰没有这些学者所标榜的民族平等和谐特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的地位低下且状况持续恶化。笔者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不必非要在纯粹个体权利与维持系统现状之间仅取其一。少数民族权利的扩展而不是收缩,反而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民族平等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石,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法律保护。未识别民族是民族识别工作的遗存:有的已经识别并归入其他少数民族但尚存争议;有的虽然进行了民族识别但民族身份的归属仍未确定;有的则没有进入识别程序。由于未识别民族没有获得国家(中央政府)的认定,相应权利自然不可能得到完整、有效保护,特别是涉及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规范及政策文件将未识别民族排除在外,成为法律政策上的盲点:一方面,未识别民族作为单一民族而独立存在的少数民族法律主体身份的缺失;另一方面,未识别民族可能作为少数民族及"少少民族"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很显然,这与民族平等的宪法原则相悖,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和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强化国家意识和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些看法。本文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一些主要的论述,尝试从中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国家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民团结与国家统一。在检讨中国的民族政策时应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特殊政治因素。目前,中国民族政策的优势应该保留,尤其是所赋予的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优惠政策则可调整。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即不要在行政上刻意加强民族意识。至于民族与国家统一,重点是在于如何使国民都乐意归属于国家,而且可以以各自的文化来表达这种国民归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国家应有适当的族群事务管理,要看重各民族的民族荣誉和尊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去民族优惠"的观点,主张以公民的权利平等来消解少数民族享有的"优惠"特权,以区域扶助政策替代民族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去民族优惠"的观点看到了现行民族优惠政策施行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完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这种观点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法律设计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不能保障社会公正和民族团结,有违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国际潮流。  相似文献   

6.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一条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是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历史意义,及该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最高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其中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中共提出应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赋予其自治的权利,同时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同时期,中共还对国内民族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探索关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的问题。基于这些重要的认识,中共的民族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深入开展了民族工作。这些认识及探索,为此后中共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及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的民族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性,又有其显著的特点。以发展民族经济来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是其主要特色,以民族互助、帮助少数民族作为各民族繁荣的主要手段,把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化作为解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突破口是邓小平民族观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历史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只能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赋予少数民族地方“变通补充权”,体现了国家充分重视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它与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和国家法制统一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权利是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是国际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国际人权保护始于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现代国际法中,虽然没有专门的条约规定,但在国际人权法中都规定了国家负有保护本国少数民族权利的义务。对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国际保护,一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二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发展权,这既是世界人权保护的要求,也是少数民族的愿望。同时,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离不开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具体实现少数民族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方面一贯采取积极态度,实行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为此作出很大贡献。中国政府将继续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平等权和发展权的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种族的国家,由于不同的原初动力,两国都有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在美国,随着来自民权运动的压力的减轻,优惠政策(即“肯定性行动”)的合法性在70年代受到挑战。巴基案件就是一个著名的事例。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以后,政策的拥护者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以多元社会的需求、多元文化的相互惠利来论证政策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平等的原则出发,正视少数民族的不利地位,制订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但在中国,优惠政策往往不自觉地被看作大民族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恩赐。借鉴美国的情况,有助于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待中国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相似文献   

13.
由于实现高等教育物质条件的有限性,还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使他们在竞争选拔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基于民族平等和差别而平等的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高考录取采取了一定的照顾政策.按不同群体享有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来研判,在享有高等教育权利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比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其中也指明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度优势。民族政策优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民族政策的结果。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中,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新中国区别于以往时代、西方国家的显著优势。为此,以民族平等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形成的传统资源优势、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根本理念优势,以及新中国民族平等成就的全面总结,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科学、客观地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优惠政策之所以被制定与实施,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少数民族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而是本身就具有证成其正当性的法理依据,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治哲学中的公平正义理论和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理论。正当性的证成有助于理性回应质疑和否定民族优惠政策的观点,但这并不等于民族优惠政策可以一成不变了。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创新民族优惠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多民族的实际,在认真研究马恩列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实施,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提供了法律保障.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目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指导下,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得到了逢勃发展,为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使全国各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西方关于"民族"的概念有很大差异。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族"可以叫做"文化民族",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国家"崛起而形成的"民族"可以叫做"政治民族"。任何现代国家不论姓"资"姓"社",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由传统"文化民族"向现代"政治民族"过渡的必经过程,国家应采取种种措施去建构作为"国族"的"政治民族",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去建构"国族"。民族问题"去政冶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主张者以否定民族集体权利、建立同质化的"公民"或"国族"的构想是违背"民族平等"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是违反中国国情和当前世界潮流的,如实施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能采取"同化"或"融合"的方式,而应当按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思维去"整合"建构社会主义属性的政治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8.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制定并实践了民族平等团结、保障宗教权利、调整统战对象、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民族理论由“教条主义”逐渐走向“实事求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的转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统一原理的解读,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统战政策对象,遵循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联合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实证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长征深化了党和红军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认知,促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平等都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又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一项历史使命。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以推进平等联合、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民族政策 ,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