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阈限被视为社会变迁的原初动力,阈限理论从结构与交融的辩证关系中解释社会进程。阈限阶段的特征是交融。交融具有消弭冲突和维系社会的功能。但学界对阈限理论尤其是交融的探讨并不充分,交融被结构的光辉所遮蔽。本文通过回溯阈限理论、廓清“结构”概念、捋顺“交融”意涵,期望阈限理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此外,对于多样性和流动性显著的现代社会而言,全面检视、反思和发展阈限理论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黎族情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黎族婚恋仪式活动中,以"隆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夜游"、玩"隆闺"与婚后的"不落夫家"等实际上是黎族人生命历程中转变仪式的一种中间状态:阈限阶段。与仪式直接相关联的"隆闺"情歌、"槟榔"情歌和"不落夫家"情歌的歌唱,不仅推动了仪式进程,同时也是仪式过程本身的阐释。而仪式与歌唱及其相关联的故事则以诗性叙事的方式达成和强化着族群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5.
订婚仪式中的泼水礼是彝族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四川省会理市通安镇的彝族订婚 仪式为例,结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分析订婚仪式中泼水礼产生的原因。 在彝族订婚仪式中,以女性为 主导的泼水礼存在“结构”和“反结构”现象。 以仪式过程理论分析,证明女性群体泼男性群体这种现象在仪式中具有合理性。 但在分析仪式形成的起因时,不仅要从结构性张力的方面来探讨,还需要从水崇拜、戏谑行为和抗拒与接纳等社会结构之外 的原理进行解释,以探究彝族的订婚仪式阈限期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广泛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闽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闽限。  相似文献   

8.
时间知觉阈限并非单个概念,而是依赖于不同判断标准在不同时间经验间的分层级的门槛,并可能对应着不同时距范围内时间信息加工的不同机制.研究用分视野呈现技术考察了大脑两半球在三种不同反应标准下测定的短时距刺激时间知觉阈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三种反应标准和不同呈现方位条件下,极限法测定的时间知觉阈限存在显著差异,二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就时间知觉阈限而言,左半球存在着时间信息加工上的相对优势;(3)"同时-非同时"的阈限最低,其次是"连续-分离"的阈限,最后是"先后顺序"的阈限.  相似文献   

9.
阈限理论发端于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研究,范热内普作为一位天才式的法国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长期被法国主流人类学和社会学界排斥。他对过渡礼仪的研究著作在其身后方被欧美学者重新发现,这其中,维克多·特纳极大地推动了阈限理论研究。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阈限理论,寻求揭示复杂工业社会下的阈限时刻或境遇。以托马森、绍科尔采等为代表的学者已经从多个方面发展了阈限理论,认为阈限可以比拟人们熟知的机制、结构、秩序、话语等术语,此外,诸多学者也将阈限运用于管理学、教育学、跨国主义等学科中。故而,就阈限理论发展而言,它本来经典性地用于对仪式过程的分析,后来又被学者们扩展至诸种非仪式性研究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逐渐超越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被应用于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之相关的过渡礼仪、近阈限、交融等概念也频繁见诸西方学者的多种研究论著中。  相似文献   

10.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有关裕固族研究的回顾以及对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的梳理,将裕固族祭鄂博仪式中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分析祭鄂博仪式参与者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互动机制?互动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在现代化进程中,仪式中各参与主体在行动、社会关系、规则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过程,国家话语权在整个社会变迁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在祭鄂博仪式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及其代理人,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并遵循一定互动机制而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领羊"是存在于甘肃汉藏边界地带的一种祖先祭祀仪式,现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定西、天水、庆阳等地的汉族农村,而与"领羊"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散见于甘南迭部和宗曲流域的湟中等藏区的山神祭祀仪式中。"领羊"祖先祭祀仪式的关键方式是用水或酒在献祭用的羊身上擦拭使其颤栗,羊颤栗的动作被视作亡魂接受献祭。本文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在研究非洲等地宗教仪式和欧洲的朝圣仪式时反复提到的"阈限"或"临界"(liminal)概念和范式.对"领羊"仪式进行了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本文作者之一于2010年夏季在兰州秦川镇和定西安定区的实地观察资料。通过"交融"或"共睦状"(Communitas)的视角考察人们在"领羊"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矛盾的解决,分析人们如何在仪式的神圣性帮助下维护家庭关系。可以看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攒的矛盾会在仪式过程集中反映出来,经过交融或共睦状态促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社会结构的固化。  相似文献   

13.
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式是“行动的宗教”在藏族社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吸收了本教部分仪式的藏传佛教仪式对藏族个人和社会具有心理慰藉和社会整合功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调适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律疏议》"化外人"条是我国唐代立法中针对"化外人"案件论定刑名的法律适用原则,"化外人"一词是唐王朝法律中对外族人的泛称。由于唐代社会并不具备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产生的现实基础,且"化外人"条也不具备冲突规范的基本结构,因此,唐代社会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的冲突法制度,"化外人"条也不是冲突规范。就其法律性质而言,它应看作是人际法律冲突解决的原则,隶属于人际冲突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开启了当代西方的"语言哲学转向",对语言学研究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修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行动和戏剧行动,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文化要素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且修辞对文化发展同时存在推动作用和负作用;交往行动需要交往理性的规范,修辞活动也需要修辞理性的规范,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修辞活动;修辞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应该在语言技能、知识储备、修辞手段、劝说等方面做出努力。这些能为修辞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出发,探讨在中国本土化语境下社会阶层地位对居民愿望选择类型的差异化影响.运用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2013年数据,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相关因素的条件下,主观社会地位和客观社会地位对居民愿望类型选择的影响显著,并且不同的愿望类型差异明显;人口学变量包括户籍、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居民愿望选择都具有显著的效应.同时,通过集中对处于社会结构断裂处、边缘处和底层处人群的探究,验证了特纳提出的阈限假定.  相似文献   

17.
本土日常经验之中充斥着多样化的"快生早死"社会现象。在承接佩恩有关"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撇清心理学相关假设,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结合本土社会中的日常经验重塑"快生早死"行动表达。在社会结构视角中,"快生早死"行动逻辑的主体是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底端人群。他们的"快生早死"行动实践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均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短视化的特征尽显于当下和以后的时间层面、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效用等方面。在类型方面,"快生早死"行动逻辑表现出物质贫乏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和惯性作用下的"快生早死"行动逻辑;在社会影响方面,"快生早死"行动的出现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点,它制造了现实中的社会不平等,扩大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人生进程的社会不平等强化、代际传递中的劣势累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理论探讨社会、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结构论重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认为个人行动都是社会结构或文化规范制约的产物.能动性观点认为个人及其行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布迪厄的实践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能动性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是一种富有娱乐性的传统仪式,利用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对其仪式过程和类型予以阐释,揭示麦西莱甫阈限阶段所具有的强化群体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20.
"行动"问题是社会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著名社会学家对"行动"问题,特别是在"行动"与"结构"关系中做出经典的阐述.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关于"行动"论述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韦伯明确地界定了"行动"概念,而且认为社会行动优先发生转变并作用于整个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外在于社会结构.吉登斯只是在论述结构化理论时,含糊地提到了"行动",并认为行动既受到结构的制约--在结构之内,又作用于结构的再生--在结构之外.两者论述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分析视角由二元对立向多元融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