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之后,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的"立人"思想的内容、本质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实现"立人"工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主张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下决心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但会后不久毛泽东就改变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作出的关于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对待知识分子的消极传统;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视和鄙视知识分子的传统心理和近代知识分子的某些弱点。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在人文学科中不是一种职业的界定,而是一种哲学抽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本渊源应是孔孟悉心培养的"君子"或"士",他们以其主体性人格的凸显而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鼻祖.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却处于日渐消解之中.人文情怀的回归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4.
舒芜的"回归五四"之路既是独特的个案,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道路的缩影.新时期以来,舒芜通过鲁迅研究,重提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个性解放的特殊价值;通过周作人研究,强调知识分子的自主精神;通过反思文革,掂出知识分子的奴性与异化问题等等,每一波反思都紧扣五四所未完成的启蒙主题."舒芜的觉醒"不仅是他个人的觉醒,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群体觉醒;舒芜的曲折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涅槃之路,它充分昭示了:五四所开辟的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启蒙传统的巨大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文化主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领时代步伐先锋者的角色",李大钊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由传统的"士"转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自由漂浮者"转变为"民众的先驱者"的思想历程,他对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思考、定位与前途道路的选择,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问题.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进入新闻报刊、文化出版和教育领域,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公共空间"在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和知识分子自身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封建"士大夫"形式存在,"学而优则仕",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投身仕途的"角色认同",造成了千年的角色错位。到了近代,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了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教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是萨特"介入文学"的重要内容。在该文的具体语境中,读者群的潜在含义即意味着工人阶级大众。而由于作家可理解为知识分子,所以,作家与读者群的关系可转换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萨特对读者群(大众)重要性的认识既来自于他自身的战俘经历,也是亲近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结果。而他视大众为盟友、呼吁作家占领大众媒介、征服读者群等做法,又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和改写了知识分子对大众的负面评价。这种做法尽管具有乌托邦色彩,但依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清理、反思和借鉴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精神.以此为标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应该诞生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和儒,由武士演变而来的文士只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依托的社会阶层,由旱请雨祭之儒演变而来的教以道艺之师儒则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孕育的职业流品,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促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诞生.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了宣传文化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政治秩序、树立精神权威,纷纷托古而言"道",以"道"为理论旗帜,以"善道"为价值目标,以"君子谋道"为人格追求,以"乐道忘势"为行为准则,把"道"和"文"联系在一起.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形成的这种卫道立场和原道精神,对秦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古代文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从思维自觉性、角色选择和标准选择三个角度解读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可以了解他整体的知识分子观.同时,对中国"士"文化背景下传统知识分子形象特征的人格双重性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加以剖析与概述,在提出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状应予以关注的基础上,主张将萨义德关于西方世俗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当代理论引入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发展路途中.从而使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焕发时代精神,以独特的形象推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一、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热"从宽泛意义上讲,"知识分子"是一个成员类型极其广泛且多元的群体。比如《辞海》对它的定义是:"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有学者据此将知识分子细分为"非文化型知识分子"、"传授与应用型知识分子"、"创造型知识分子"和"批判型知识分子"等类型。而从狭义上讲,"知识分子"涵盖的范围要窄得多。它特指那些具有  相似文献   

14.
读了《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民国那些人"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体现在这一代身上的"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所要倾听的北大真声音。今天的北大人,不仅有继承北大精神的责任,还有克服北大的历史积弊,成为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的更为健全的新一代北大人的使命:这都是"后死者"应有的历史承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7.
王冲 《南都学坛》2012,32(6):44-45
淑世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入世使命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但当代各个领域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建构,使得淑世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淑世意识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士大夫政治,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直到今天仍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底在武汉举行的"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野"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田汉创作<关汉卿>的潜在意识乃是塑造文人的伟岸形象,为知识分子立言,寄托他对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精神、人格情操、价值理念的肯定;也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至诚相待的真情缺失性体验.因为田汉有关汉卿的"敢写"精神,才会写出这样深受人民欢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爱思潮的产生,标志着"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重大觉醒.这一觉醒,是知识者"人"的意识觉醒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当时新式知识分子把性道德的改革作为"文明之征信"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方面,以自由、平等为利器,对传统中国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力图重新构建以现代性爱所奠基的新型的性道德.但是,处于新旧交替的"五四"时期,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与现代以及中与西的交锋,使现代性爱在实践中陷入了道德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