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汉语原位疑问词的允准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移位说”认为疑问词本身是算符,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原位说”认为疑问词是变量,由处于辖域位置的疑问算符约束并赋予其疑问性质。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对韩语、德语等语言的研究表明,量词或焦点阻隔原位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本研究探讨了汉语原位疑问词的阻隔效应现象,认为疑问词在向辖域位置逻辑式移位的过程中受到弱式量词或焦点的阻隔,弱式量词具有焦点的特征;阻隔效应是“移位说”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原位说”无法解释与阻隔效应相关的语言现象。跨语言的证据表明,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不能作为“原位说”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 ,英语是正值 ,汉语是负值 ,这势必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成功设定 +wh-移位参数值。因已有研究显示中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 ,不能设定英语 +wh -移位参数值。为完整揭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各阶段对这一知识习得的规律 ,笔者以处于英语学习中间阶段的大学新生为对象 ,通过假设拟订测试题目 ,考察其对英语疑问词移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生虽对疑问词移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规则 ,这主要归结为汉语语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建议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疑问词移位时 ,就应对英汉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给予充分注意 ,以求正确地运用英语疑问词移位规则  相似文献   

3.
优选论认为普遍语法是一系列可违反的制约条件,语言差异的本质就在于制约条件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层级排列。英汉两种语言特殊疑问句句法操作以及疑问词位置存在差异是与特殊问句相关的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不同的结果。在英语中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为:OP—SPEC〉〉OB—HD〉〉FULL—INT〉〉STAY,而在汉语中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与之相反,为STAY〉〉OB—HD〉〉OP—SPEC。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疑问与否定转化的方向性和起止点时,“逆转(Q→N)”是相对于传统研究的默认转化方向(N→Q)而言的。疑问的否定性逆转,是“疑问”向主观范畴的子类“否定”的回溯转化。疑问词的否定性逆转,是疑问词从基本的疑问标记到失去疑问标记到最后获得无标记否定的过程。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这两类句法疑问词的否定性逆转,与疑问标记实现为无标记否定的过程同步。就疑问代词而言,在否定命题主观化的过程中,疑问代词从主观活性成分到与否定词共存到最后挤走否定词并代替之,疑问代词从疑问标记向无标记否定的转化可从逻辑推断上得到支持。对疑问副词来说,通过语境吸收而获得的疑问语义、主观的否定的[+不确定性][+推测性][-结论]等词库语义特征以及语言的主观化规律,分别是疑问副词实现为无标记否定的前提条件、内在条件和必要条件。主观化是疑问发生否定性逆转的主要动因,由主观化推动的疑问词的无标记否定相对于“不/没”等有标记否定词,有可能是一种常态否定形式。  相似文献   

5.
应用唯物辩证法方法,研究汉语生成的基本过程。该过程和认识论有直接的联系,两者的主体结构是相互对应的。汉语是在一个疑问词的两次大分裂中生成的,具体表现为感觉=知觉+概念的形式。日常生活中总体上驾驭人们实践的东西,既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也不是单纯的理性认识,而是中和了这两个方面的感觉。过去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鉴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有可能在此项研究中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音系学领域的优选论以普遍的、可违反的制约条件为中心,制约条件的多层面性使得优选论具有兼容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多种因素来分析语言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特殊疑问词移位和主谓倒装以及助动词do的运用进行优选论研究,来分析优选论在句法研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语料,幼儿在出生第13个月(或刚牙牙学语的第—个月)已经出现问句——以"独语疑问句"的形式呈现.文章基于2岁段和3岁段幼儿自然会话语料,对幼儿独语疑问词及其例句进行统计,分析两个年龄段独语疑问词所承担的疑问功能和所产生的作用,探寻早期幼儿疑问句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及语言符号置换语境符号能力的增...  相似文献   

8.
制图理论是从功能范畴上对短语的结构构型进行研究。在汉语特指问句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话题和焦点。左缘结构上的话题包括整体—部分话题、悬挂话题以及左移位话题。其中整体—部分话题和悬挂话题属于基础生成的话题,左移位话题属于非基础生成话题。汉语特指疑问句中焦点分为两种形式,即,“‘是’+原位疑问词”、“‘是’+前置的疑问词”。其中,“‘是’+原位疑问词”类型属于基础生成焦点,“‘是’+前置的疑问词”类型属于非基础生成焦点。从话题与焦点在特指问句中的分布来看,话题位置高于焦点位置,基础生成的话题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话题,基础生成的焦点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并列疑问句中,存在着ATB(Across the Board)移位现象。汉语作为Wh in situ的语言,不允许疑问词提升。但是通过对实际的语料分析发现,在汉语某些宾语前置的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着ATB式移位。文章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证明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着ATB移位现象,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话题化结构的特点,进而证明了ATB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通过对"怎"字系列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口语对疑问句及疑问词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文言色彩的疑问词逐渐为社会所淘汰;而从音节上看,单音节、三音节的疑问词部分地为音节疑问词所取代;从疑问语气来看,清代疑问句的语气词变得丰富多彩,疑问句的句式也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1.
原因疑问词“为什么”与其它疑问词不同,它遵守岛效应,不能在复合名词组、主语、附加语等岛外解释。这种差异与原因问句的预设有关。“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这五个疑问词都是具有疑问性质的存在量词,其答句用来确定存在量词的值。原因问句的预设中不包含任何存在量词,其预设是陈述句,而且该陈述句的命题值为真。原因问句的提问对象随句子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其答句解释焦点优于选项命题集合中其它成员的原因。原因疑问词“为什么”的辖域位置与句法位置相同,因此在逻辑式不移位,无法在岛外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下列四方面研究了《国语》《国策》二书中的疑问句:(一)用单词帮助发问的句子:指明二书是用哪些疑问词进行发问的,论证了各个疑问词的使用规律,并比较了二书疑问词的异同。(二)用结构帮助发问的句子:证明二书是用哪些结构进行发问的。(三)疑问句分类:二书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委婉问、反问五种。(四)怎样正确标点疑问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重庆话中的“好久考?”和“考好久?”两个特殊疑问句为切入点,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尤其是辖域和语段推导(合并)理论,重新分析了重庆话中疑问词“好久”的句法和语义。文章认为:客观上,时间可以分为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次概念,导致疑问词“好久”有两个词位,在句法上发生例外LF移位,可以从左向或右向附加到动词上,分别占据[Spec,CP]或[Spec,VP]位置,辖域也相应不同。文章的结论再次证明了状语的句法分布和语义诠释之间井然有序的对应,也支持了生成语法理论的普遍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两门外话时,既能巩固第一门外语,又能较好地掌握第二门外语,本文对英法语中疑问句的构成从以下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没有疑问词的疑问句的构成;有疑问词的疑问句的构成;复合时态中疑问句的构成及其否定式中疑问句的构成。  相似文献   

15.
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转换问题紧密相连,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有思维模式差异。其主要差异在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这两种倾向在表达方式上相去甚远,给翻译造成的困难尤其明显。本文旨在探讨英汉对比中"主语"与"主题"两个影响双语转换的核心参数,试图找出符合两种语言思维特征的译法,脱离语言外壳,正确处理好两种结构的转换,使译文语篇连贯流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从现代日、汉语言的异同点出发,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纲要。这种比较不是两种语言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部,只是简要地就两种语言(侧重语法)的主要特点的比较。本文分Ⅰ、Ⅱ两部分,第1部分从18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共同点,第Ⅱ部分从15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除了表示疑问,汉语疑问词还可以用作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都/也”投射为功能语类DistP,疑问词在推导过程中经过[Spec, DistP]获得逐指解。疑问词处于是非问句、正反问句、祈使句中或受否定词或情态副词成分统领时为存在量词。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作从句时可以不表示疑问,说明疑问句都有非疑问用法。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反问、设问和祈使等非疑问用法主要由语用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8.
疑问词“为”的词性、意义和来源,有一段时间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本文以汉魏六朝佛经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先秦以来的其他典籍中有关用例,力求对疑问词“为”进行彻底的探究,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疑问词“为”来源于固定词组“何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产生于先秦,是语助;一类产生于汉代,是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从现代日、汉语言的异同点出发,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纲要。这种比较不是两种语言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部,只是简要地就两种语言(侧重语法)的主要特点的比较。本文分Ⅰ、Ⅱ两部分,第1部分从18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共同点,第Ⅱ部分从15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外来词的研究,强调外来词的语言文化色彩,分析外来词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作用,追寻中英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