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性骚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性骚扰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却存在颇多争议.由于其起源于性别歧视,因而被许多国家定义为性别歧视的一种加以规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性骚扰现象的复杂,如何定性能更好地保护被骚扰者的权利已引发很多探讨.本文将性骚扰定性为侵权行为,以为其规制创造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性骚扰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性骚扰的类型划分实际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性骚扰本质的认识,也是其法律尤其是民事诉讼法中规制性骚扰的基础。交换利益型性骚扰与敌意工作环境性骚扰两种类型的划分实际上是以将性骚扰的本质界定为性别歧视为背景的,这种类型的划分影响了很多西方国家对性骚扰的类型划分,但这种分类不适合中国,这主要源于中西方社会对于性骚扰的认识的差异。中国应该将性骚扰分为权力型性骚扰与平权型性骚扰,这一分类将有利于中国语境下性骚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现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男权文化将女性(女大学生)当作性的客体,通讯的发达使得性骚扰载体多样化,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为性骚扰者提供可乘之机是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的深层原因。要防范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必须消除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用法律的武器禁止和杜绝性骚扰现象,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培植警觉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4.
性骚扰是全世界职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困扰 ,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知 ,缺少防范 ,也未成为一个法律概念 ,更谈不上法律的处置。性骚扰产生于两性在性价值方面的不平等文化及在职业场所的两性权力控制关系。它可能带给被骚扰者身心和职业权利的伤害 ,也会给骚扰者带来不必要的名誉损失 ,更可能污染发生地的职业环境 ,并因赔偿的丑闻影响企业的社会效益。性骚扰是性别歧视的一种 ,可能影响就业机会在两性间的平等分配。所以必须用法律和非法律的手段加以禁止和防范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反职场性骚扰的研究多从劳动法角度展开,从民法角度的较少。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了反职场性骚扰条款,表明我国将采取不同于劳动法的规制路径。职场性骚扰侵犯了劳动者身体权或性自主权,也侵犯了其工作环境权和平等就业权。由此,雇主要对雇员执行职务的行为承担监督管理责任,而对工作中受害的雇员则要承担安全保障责任。我国目前没有专门规制职场性骚扰的立法,未来为充分适用《民法典》反性骚扰条款,可以借鉴域外经验制定专门反性骚扰立法,也可以对现有劳动法进行修订,以形成更加严密的反职场性骚扰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性骚扰案偶见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学术权力的渗入和大学特有的组织氛围,以及校园中潜在的性别歧视,校园性骚扰不同于一般性骚扰。主要是由学术权力渗入的学术性骚扰,还有类同于职场的上下级之间的性骚扰以及同事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骚扰。骚扰途径越来越多样,既有面对面的言语挑逗、行为接触,也有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社交软件进行的性骚扰。建议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加强对校园性骚扰的防治,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职业场所中的性骚扰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美国职场性骚扰的法律规制相对完善,对性骚扰的定义及构成规定较为全面.在美国性骚扰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重要案例对促进性骚扰理论发展和反性骚扰制度的构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解读职场性骚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职场性骚扰话题愈演愈热,然而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直观的。论文从职场性骚扰的定义、特征、主体、客体、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兼对“如何理解性骚扰中的‘性’”,“女性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同性之间能否成立性骚扰”,“双性恋者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等争议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性骚扰对妇女人身权的侵害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究性骚扰者民事责任在中国属于新颖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性骚扰概念界定以及特征的比较,研究性骚扰究竟侵犯公民的哪种权利,分析在认定性骚扰时适用哪些证据规则,并且比较了当今中外关于性骚扰立法规制,重点阐述了我国今后惩治性骚扰应当采取哪些有效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人权领域,性骚扰已被看作针对妇女的一种严重的性暴力.在国内,随着几起性骚扰案例在媒体上的大肆传播,人们对性骚扰已不再陌生.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法律对性骚扰的规定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我国已将"人权"写进宪法修正案的时代背景下,借着此次妇女法的修改,适时地引入性骚扰,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妇女人权,也与妇女人权的时代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性骚扰行为侵害的权益具有侵权法上的可救济性。侵权责任法确立的雇主责任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可以适用于职场性骚扰和公共场所性骚扰;但该法难以涵盖这些性骚扰行为的全部类型,需要与其他法律一起共同实现对性骚扰行为的规莉。  相似文献   

12.
性骚扰的法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骚扰,是国际人权组织和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侵犯女性人权的行为.围绕性骚扰的遏制,许多国家已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在我国,性骚扰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探讨性骚扰的法文化背景,是基于挖掘性骚扰的人性本质和道德内涵的需要,进而为性骚扰的遏制奠定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3.
性骚扰问题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者往往由于证据不足而败诉。有学者认为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应用于反性骚扰诉讼中,以此来突破证据瓶颈。笔者认为,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应用于性骚扰诉讼中既无法律依据也可能造成很大的法律风险,诉讼中法官可采用“诚实信用原则”,在合理范围内分配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4.
性骚扰是近几年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有许多的案例发生。实践中性骚扰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突破了人们固有的认识与理解,要想减少并防止该行为的发生,必须对其重新定位与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性骚扰行为的概念、行为主体、侵害客体、以及发生场所进行分析,以揭示该行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职场性骚扰是一种侵犯人的权利、妨碍两性平等就业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立法禁止职场性骚扰已成为法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等法律从不同立法层面明确了禁止性骚扰以及保护妇女免受包括性骚扰侵害的精神,但现行法律仍存在一些立法空白和不足,应在相关法律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侵权行为。应从加强正确性观念的宣传、加强对女性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性骚扰的司法规制等方面,确保实现法律有效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性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项目组通过实证调研和文献比较,发现企业建立防治职场性骚扰机制有现实需求。在国家立法确立用人单位防止性骚扰义务之后,企业性骚扰防治机制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此项义务规定过于笼统而难以落实,职场性骚扰定义的缺位导致认定难,保护对象限于女性的褊狭令部分男性对防治职场性骚扰持消极态度,受害人多数不愿选择向主管投诉或向法院起诉,知情人不愿作证。基于此,有必要从立法模式及其理念、具体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建立防治职场性骚扰机制的对策,以供在相关立法及决策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