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弗、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曾为她们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王闰之则遭受相对的冷遇,但这只是研究者或接受者的感情倾向,而非苏轼的感情倾向。从生活的时间、诗文统计以及哀悼、祭祀文字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王闰之在苏轼婚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历来注家皆语焉不详.本文以有关文献为依据,透过表面字句,深入考证其深刻内涵,发现苏轼写此词时对周瑜的功业和初纳小乔的艳羡,曲折地表现了苏轼的婚恋感情倾向,抒发了被贬黄州仕途苦闷的惆怅心情.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章惇曾经是情投意合的朋友,章惇后来却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他们之间从朋友到敌人的交往史,既有政治取向因素、政治权力考量因素的影响,也有私人情感因素、性格同质因素的影响。苏轼成为历代中国人心仪的楷模,章惇是备受人诟病的小人和奸臣,两人身后出现的这种两极化评价,主要与行为主体本身的人格魅力、人格特质有关,也与政治话语权的导向及后人的感情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一个兼综儒道佛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情感与笔触,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吟唱出一曲曲心灵的悲歌,塑造了伴随他一生的三个不同寻常的女性--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其中王弗是贤内助式的妻子形象,王闰之是贤妻良母式的妻子形象,王朝云是红颜知己式的妻子形象,从中展现了宋代的女性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苏轼近三千首诗词中有关陶渊明的内容 ,说明陶氏对苏轼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感情诸方面影响甚大。从艺术风貌来看 ,陶对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7.
苏轼推崇陶渊明为千载独步的第一位诗人,苏轼为何写着雄奇的文字,内心向往着平淡质朴的境界?从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看,苏轼在这些艺术领域中,推崇的都是形式平淡、简朴而包含着深邃的内涵的美。这种美如陶诗一样,具有淡而有味,远而能深的美学特征。从当时社会现实看,社会令人失望,前途又很渺茫,文人产生了一种消极遁世,回归自然的倾向,外在平淡简朴,内蕴深邃悠长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追求,苏轼独爱陶诗,也是这种时代倾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对苏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颇多,却无人研究苏轼自身的佛教行事。本文略考了苏轼一生中的事佛事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戒杀,二是施舍,三是祈祷,四是净土信仰。苏轼的佛教信仰表明了北宋初期禅、净、教合流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翟杰 《百姓生活》2014,(10):34-34
苏轼词《定风波·赞柔奴》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之妾柔奴随行,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苏轼见到王定国,发现他经历此劫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苏轼问其缘故,王定国说,只因有柔奴陪伴。苏轼问柔奴:"岭南应不好?"意思是,异乡荒凉之地,寂寞艰苦的生活,应该是很难熬的吧?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小女子真的有大胸怀、大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我院汉文系研究生班于近期举行了苏轼研究学术讨论会,对苏轼的政治、哲学、文艺思想及其作品风格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讨论主要集中在对苏轼政治思想的评价上,一些同志认为,苏轼政治思想的主要倾向是保守的。有的同志通过对北宋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的分析,认为苏轼不应该反对王安石变法。同时认为,在为苏轼恢复被“四人帮”诬陷的名誉时,不能矫枉过正,连他的错误也全盘肯定。《谈苏轼的爱民思想》等三篇文章认为,贯穿苏轼一生的根本思想,是对国家对人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具有"旷放"与"旷达"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外放热烈,后者倾向于内敛冷静。其原因在于李白是把自己摆放在繁华鼎盛的大唐帝国的横向历史背景之上来建构个人的理想,其豪侠的性格使建功立业的思想强烈伸张。苏轼更善于将自己摆放在宇宙人生的纵向历史中,着眼于调整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求取内心的"和"与"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鸿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苏轼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在他的词作中把传统的鸿意象与自己的独特个性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意象更为深广的感情生发空间。  相似文献   

14.
自然流走是苏轼赋的鲜明特色.其表现是感情真率不矫,结撰灵活多样,文笔轻灵多变.苏轼为赋体文学注入了鲜活之气,增强了赋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出了他的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奋励有为而又能超然达观、无适不可的主体精神为历代士人所景仰.在他身上,儒、释、道三者圆融结合,儒教修身,佛教治心,道教养寿,分别满足了他在不同时期与境遇下的个体需要,就中苏轼对佛教的认定、吸纳过程以及礼佛方式都同他的现世情怀息息相关.苏轼礼佛思想的强烈现实性,决定了他对佛理取舍的世情和功用倾向,其鲜明个性特征折射出苏轼人生观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苏轼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苏之于白,由钦慕、效仿而至于并称,堪称两位伟大文人之间的跨代对话。那么,这一倾向是在哪里奠基的呢?笔者认为,是在徐州时期。谨以徐州为中心,梳理和分析苏轼眼中的前代诗豪白居易。从“乐天知命我无忧”,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徐州太守苏轼的影响痕迹。从“我是朱陈旧使君”,可见苏轼对白居易致敬的别样形式,从“燕子楼空三百秋”,可见苏轼已经将对前贤白居易的理解,与自身、眼下和未来无痕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苏轼,不愧是白居易接受史上十分典型和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其创作成就堪称灿烂辉煌,“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宋史本传》)。在文艺思想方面,苏轼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世界观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又浸淫道释、博采百家。从总体上看,苏轼虽不能彻底突破唯心主义的限制,但在不少方面却显露出朴素唯物主义倾向,而且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这在他的文艺思想方面更为鲜明和突出。本文拟从积学与灵感、形似与神似、绚烂与平淡以及入世与出世四个方面对其文艺思想略加诠释,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竹     
道德移情,不仅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对竹向来有着浓厚的感情.真正赋予竹高洁、耿直品性的,对竹爱得最执着,影响也较为深广的当推苏轼.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息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犟性格,竹又象征了诗人浑朴天真、豪纵放逸的坦荡胸怀.苏轼的一生确如执着坚定、淡泊宁静、超尘脱俗的竹一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自1918年推出英译中诗选集《汉诗一百七十首》后,便在西方一举成名。在该集170首古诗中,韦利只译介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唯一一首诗歌《洗儿戏作》,这与苏轼本人在世界上的文学地位极不匹配。原来这与阿瑟·韦利所处的20世纪初期英国译介中国古诗的情况、与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的主观见解、译诗标准等因素密切相关。分析韦利译苏诗的特点,挖掘其只译介苏轼《洗儿戏作》的原因并梳理韦利译本的流传情况,便于窥见20世纪早期的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倾向,以更有利于中国古代诗歌在当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效应"首先在诗学批评领域和校勘学领域迅速体现出来,同时,呈现出由文学领域向建筑领域渗透的倾向,受苏轼解读的影响,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陶渊明形象的独特标志而演示着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状态,继而表征一种独立、高洁的人格范式,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可与积极效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