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二战期间,英犹双方做出政策调整,即英国由原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调整为限制犹太移民入境,而犹太复国主义者由原来与英国完全合作调整为与英国既合作又对抗。英犹关系的调整不仅对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构成威胁,而且对犹太民族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犹太民族基金是一个旨在巴勒斯坦及其附近地区为犹太人赎买土地的非政府组织,是犹太民族主义者推行殖民化进程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其形成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犹太民族基金的实践活动对现代以色列建国和深层次理解以、巴冲突的根源等重大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锡安主义运动是犹太人于19世纪掀起的一场建立犹太国家、复兴犹太民族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在国际上得到英国的明确支持后取得长足进展,为后来犹太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锡安运动的发展交织着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运动,两者的碰撞与摩擦无时不有,直至演变成无休止的暴力冲突,这迫使作为“受委任国”的英国不得不一次次调整其对犹政策。  相似文献   

4.
犹太民族是与巴勒斯坦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曾经一度在巴勒斯坦生存,还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故土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观念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在流散时期犹太人与这块土地的种种联系来论述犹太人的这一故土观.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犹太人是一个特殊族群,最早踏上澳大利亚这片土地的是一批被流放的英国囚犯。此后,不同时期的犹太移民潮共同构成了现今澳大利亚的犹太族群。澳大利亚犹太族群在历史变迁中的不断壮大、在澳大利亚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出在澳犹太人顽强拼搏和与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同时,此现象也昭示了兼容并蓄与相互融通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交往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研究流散文学与本土经典的关系有助于从跨民族、跨文化的视阈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古犹太流散写作与希伯来经典之间关系的考察能提供一种带有示范意义的个案分析.希伯来经典是在犹太民族国破家亡之后的流散时期逐步完成其经典化过程的,犹太人经磨历劫的苦难历史为之赋予博大精深的品质.后来的犹太流散写作既传承了希伯来经典的观念形态和言说方式,也会通多种异域文化要素,与本民族经典所体现的古老传统构成种种对话之势.古犹太流散写作的诗性话语并非希伯来经典的简单复制,而是呈现出诸多变异和更新.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英国犹太族群的历史始于1656年。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而言,此后至1815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160年的输入式人口增长,为英国犹太族群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口基础。这种输入式的人口增长,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犹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频繁流动的特点,反映了散居时期世界各地犹太族群发展史的关联性,也体现了近代以来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相对宽容性。  相似文献   

8.
自美国犹太文学产生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其不仅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犹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在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作品的平寂、发展与颠峰时期,"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更加注重犹太性的特征描写与宣扬犹太的伦理道德观念,进入了犹太性的回归阶段,思考犹太人身份建构的历程,无不体现了新生代美国犹太作家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罗马帝国逐出巴勒斯坦,从此他们便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独立。除在巴勒斯坦北部山区留下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犹太人被迫逃亡,开始了充满苦难的世界大流散的历史。全球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犹太人的足迹。约在北宋年间有一批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并定居下来。从135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长达1800多年,以欧洲为主的反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犹太教、犹太教育和犹太民族性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犹太教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核心,它具有教育性的特点;犹太教育是犹太人精神和思想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根本方法,它具有宗教性的特点;犹太人的民族性是犹太人千百年来将犹太教教育化和将犹太教育宗教化的共同结果.并据此指出,三位一体性是犹太人在历史上一次次地丧失家园而民族性却一次次地加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莫迪凯·里奇勒是加拿大犹太作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加拿大犹太人的生活,特别是对蒙特利尔的犹太人进行了全景式的真实描述,采用悲喜剧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富戏剧效果。里奇勒的作品不论是否以犹太人为主角,通过对文本和人物地探索和分析都会发现其中映射出两大主题:犹太民族身份(或民族身份)和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12.
论巴比伦囚虏事件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586年发生的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的“巴比伦囚虏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犹太历史的发展、对于犹太教的最终形成、对于犹太民族的存亡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影响。巴比伦囚虏事件不仅不是犹太历史的终结,而是犹太民族一种更有意义生活的开始。本文围绕巴比伦囚虏事件,开展对其历史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场旨在推动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世俗运动,是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孕育下兴起的,因此具有了无可置疑的现代性。它试图塑造现代人格,培养"犹太新人",实现犹太文化的现代化,并在世俗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的基础上建构犹太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开封犹太人和中国古代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犹太人是一个历经劫难,虽流散于世界各地,但又坚韧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的伟大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曾经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诚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描述犹太人的历史是不容易的。古代犹太人定居的地区,他们的历史根源,他们的文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某些犹太人信奉摩西,但是很多犹太人断言他们不信奉任何神明,还有许多信奉程度不同的犹太人,介乎于这两者之间。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复杂历史,导致对他们研究的学者,在一些问题上的各持己见和莫衷一是。所谓“东方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可以认为是由区域和文化为标志的,两大犹太教派的存在方式。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基于同一信仰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复杂表现形式。它既是系统的基本信仰,也是一种完全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表现为宗教文献和宗教观念,而且也表现为生活习俗、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16.
从表面上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在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建国等关键性问题的严重分歧导致了巴以和谈屡陷困境,而笔者以为,和谈困境根源于两大民族主义思潮--犹太民族主义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内在对立.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出,是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面对犹太人的暴力抗争和美国的不合作,英国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达成协议无望的情况下,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最后在中立的名义下从巴勒斯坦全身而退。本文通过对英国撤出巴勒斯坦过程的剖析,认为英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选择是现实主义的,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英国撤出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多地指责英国有失公允,美国和联合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犹太人流散在伊斯兰世界的模式和特点能够对入华犹太人的相关历史记载有所照明。开封犹太人所戴的蓝帽,历史渊源深远,属于伊斯兰教强调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区别标记"之一种。而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提到的杭州"犹太门",其实是杭州不说汉语的穆斯林按照伊斯兰世界的通用语对犹太区的称呼,不应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当地真有一座名为"犹太"的城门。以往对古代中国犹太人的研究关注的是他们的华化或儒化,而忽略了他们与当地穆斯林的可能更为密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曾接纳大批犹太难民使之免遭纳粹屠戮,这一事实足以令全世界犹太人对上海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由中、以两国合作兴办"上海犹太高科技工业园区",借助犹太民族的人、财资源来实现上海的硅谷梦.鉴于美以特殊关系和美国犹太人资本的雄厚实力,"拉以促美"的引资战略,这是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一条曲线思路.  相似文献   

20.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