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怀平撰写的《政治主体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分析》(以下简称《政治主体论》)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为理论根据。以人类哲学文明为理论营养,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目标,在系统阐释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历史演进”、“逻辑形态”、“张力结构”、“价值诉求”和“实践生成”等理论命题中,  相似文献   

2.
段德智教授长达55万字的新著《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近来问世。这是段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当代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的最终成果,在2008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级别。  相似文献   

3.
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是哲学常提常新的话题。自近代以降,尤其是自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标志的主体性原则得以确立以来,这个话题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哲学体系围之旋转的枢纽。然而,“主体死亡论”哲学的出现对主体性哲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5.
“价值”这一术语在不同学科领域都有广泛运用,言说也有很大差异。为寻求哲学研究上的“价值一般”、“是”,哲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诸如“关系说”、“效应说”、“意义说”等几种有较大影响的观点。可是这些观点仍不能算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要有所前进必须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探究,生成本体论思维模式的引进,从实践、人本身及其能动性来理解价值的本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7.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内涵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其“执政之基”论、“政治文明”论、“执政为民”论等思想观点继承与创新了邓小平政治哲学 ,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 ,丰富与发展了邓小平“民本主义”的执政理念与政治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才“自然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分析,论证了“后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哲学抉择的可能性。在理论上阐释了“综合”中西哲学的思考维度,在实践上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客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尚东涛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迄今,在认识论域不论“大写的真理论”,还是“小写的真理论”,似乎都与技术无涉。实际上,作为求真结构功能表征的真理生成,即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同一,基于技术的整合性的建构一重构。在一定意义上,不同于康德的“主体建构客体”和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而生成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合论”本质上属于一种用经验知觉的观点来看待真理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共相论”的反驳 ,在哲学上确立了真理符合论最初的经验基础 ;近代经验论对主体的强调 ,把“符合论”的基础从客体的方面转向主体的方面 ,从而使之具有了浓重的不可知论意味 ;现代语言哲学继承了经验论哲学重视主体经验的传统 ,通过把经验对象界定为事实 ,成功地发展出一种可以在纯逻辑的层面上表达的真理符合论。由于语言哲学家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的特殊领域而加以绝对化的发挥 ,符合论也越来越远离经验论的原初立场 ,在深层上表现出返回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传统的“实践”概念进行了清理,从语言交往、意义生成的角度重新强调了实践活动的“先验前提”,这就是“无思”的本体论,以此扭转只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讲真理、只把近代自然科学实在论所建构起来的世界当成唯一的客观现实的哲学倾向。并且着重探究非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一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无界”的认知体因为可以被看作为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相似文献   

15.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语言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绝对的。当下“猪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术语变更的实际情形表明,语言生成会经过“基础、修正、生成”的直线过程,经受从言语到语言的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索绪尔提出“语言本身是个系统”。但由于他排斥意义,仅限于声音、文字的语言表层。50年代美国乔姆斯基在其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中提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补充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欠缺的另一半,使语言的系统性成为内外俱全的“完形”。但乔论着重“生成”,若把它转为“阐释”,还有待于“系统论”在语言中的运用。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古代语言上的“通摄”问题:对语言整体结构的形状提出“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对语言诸要素的存在状态提出“静态性存在”与“动态性存在”;然后再用“价值存在于关系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字、词、语句、篇章以及语音、音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专著引领、期刊发力,学界掀起一股家哲学研究热潮。家哲学是关于“家”的普遍性研究,探讨了“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孝的时间意识、“个体”与“亲亲”双重本体、“家天下”等问题。中西对话、古今转换、文明论构是家哲学研究的三条路径。家哲学研究将个体安置于“生生”“亲亲”之家,建构“为亲亲”的主体论与“家天下”的世界观,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暖世界,呈现其温暖个体、柔化社会、惠及世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散文”、“对文”为传统训诂学中的常见术语,它们主要是针对文献语言中同义词使用状况而言的。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广泛地运用此术语来研究同义词。我们描述了《周礼正义》中“散文”、“对文”所涉同义词的各种动态演变关系。并将其与之性质相似的“通言”、“析言”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同与异。“散文”、“对文”为考查词类系统提供了参考,并启示我们,汉语词汇研究.必须结合词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必须考虑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