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日本人来说,“城”这一传统建筑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而近世城中首次出现的高耸入云的“天守”又被认为是近世城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城还是天守,都是军事、政治的产物,但其又具有文化精神方面的深刻含蕴。日本人内心的自然观可以说是天守中所隐藏的精神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日本的那珂通世最先以“上世/中世/近世”的西洋式历史分期法来撰写中国通史,接着内藤湖南提出“宋代近世说”并进行论述,后来宫崎市定予以继承和发展,且将“近世”与西洋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相对应、相比较,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史亦即所谓“东洋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上古/中古/近古”与“上世/中世/近世”之间、“近世”与“近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渐明晰,“近世”的内涵逐渐得到确定和确认。“近世”既是“中世”后的时代,也是“前近代”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这样的“近世”不仅是东方史的分期术语,也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历史性质的判断用词。“近世”论以及“上世/中世/近世”分期法,打破了以往以改朝换代为线索的史撰模式,将东洋史纳入了世界史体系,又颠覆了西方人关于东方历史只有改朝换代周而复始的历史这一刻板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史学理论价值,不仅对日本东洋学、东洋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20世纪后一百多年的历史学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到目前为止,在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宋史是研究人员最多,而且是门类详细、研究精密的领域之一。至于日本的研究人员为什么对宋史如此感到兴趣,这就得回溯到1930年以前,当时,与罗振玉和王国维先生他们有深厚交谊的京都大学的中国史学创始人之一内藤虎次郎(号湖南),曾于1922年发表了《唐宋时代观概论》一文,认为唐朝与宋朝之间,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很多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提出了宋以后应作为近世的说法。他对这个提法中所阐述的“中国近世史”进行了归纳整理,还明确地阐述了后汉前为古代,三国以后到唐末为中世,五代以后为近世,鸦片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世,俳论形成并得以确立,俳论、歌论、诗论、物语论、散文理论在此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总体而言,日本近世文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论、物语论、散文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参照中国古典文献,日本近世文论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近世儒学是对以“敬”为中心的中国新儒家的认同而开始的,又在批判以“敬”为中心的论调下产生了以“诚”为中心的倾向。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化归结起来是一个“和”字。这种“和”文化有其双重性: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而又待人敬而 远之;日本人“团体意识”极强,有其积极作用,而又有排外的消极因素。我们应当积极引导日语学习者充 分认识日本“和”文化的这种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7.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出现了大量以中国明清文言、白话小说为底本改写的作品。特别是改编自中国志怪传奇的作品在日本近世怪异小说中所占比例极大,形成了日本近世(前近代)文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中国的志怪传奇对日本近世文学的影响既深且广,然而由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志怪传奇在翻改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形变。这些翻改小说既保持了志怪传奇的怪异性,又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民俗风情,可谓中国古典与日本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四者共同构成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使人类生存遇到了空前大挑战。种种危机之源乃在于人心危机、人性危机。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执中、贵义贱利、天下为公等八种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精神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追求,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人心、人性之危机,对未来世界和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外有别”的日本文化贯穿于所有日本文化特征中,为我们解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日本社会结构乃至日本语言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从“内”、“外”的对比模式出发,分析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探究日语的独特现象,更明确地了解日本文化心理特征,掌握日语中的社会、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呈现。江户时期,形式完备、内容丰富的明清白话小说大量传入日本,给日本文坛带来一抹新气象。他们通过“翻案”明清白话小说,创造出崭新的小说形式——“读本”。“读本小说”的诞生促进了日本近世小说创作的进步和繁荣。本文以曲亭马琴的《南总里间八犬传》为例,分析明清白话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为认识中国古代小说对日本江户时期小说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和为贵”与“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原则。传入日本后,曾对其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积极作用。但同时,当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时,又能与其“军国主义”思想并行不悖。为什么呢?这是与日本本土政治文化,诸如“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武士道”精神,以及“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等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刀剑信仰与日本人的武力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原始神道把剑作为神体加以崇拜 ,形成早期的刀剑信仰 ,这是日本人武力崇拜的开始。日本中世以后 ,武士的产生和武士道的形成 ,使日本人的武国观念得到强化。近世末期 ,民族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急剧膨胀。近代以来 ,随着军国主义的产生 ,武士道精神和武力崇拜观念恶性膨胀 ,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 ,因此 ,对待外来文化总是持着鄙薄的观点、漠不关心甚至拒绝的态度 ,他们总是相信儒学是天经地义的万世不变的“圣人之道”。甲午战败使中国人意念中的“东方大国” ,不但败于首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 ,而且败于同为黄色人种 ,19世纪中叶又一起饱受列强欺凌且吸收盛唐文明的乳汁发育成长的“蕞尔岛国”日本 ,败得是那样惨 ,条约又那么苛刻 ,这大大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创巨痛深 ,举国若狂。甲午战败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 :传统的儒学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劣根性暴露无遗 ;导致近代中国思…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后古城绍兴是个引人瞩目的“热点”地区,它既是光复会革命志士聚集、酝酿起事之地,而又因辛亥前后绍兴名人辈出,在近代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诸领域颇领风骚,若众星璀璨,十分显著。“名人现象”,是特指近代绍兴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悠长的古越文化的氤氲中,在中世纪即将结束之即,涌现出许多的历史“名人”。有如坚韧不屈的革命志士徐锡麟、陶成章、秋瑾、陈伯平等人;有如驰名近世的文化名流鲁迅、蔡元培、周作人等人;  相似文献   

17.
集美学村楼名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美学村”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教育胜地,“嘉庚建筑”绝世无双,其建筑楼名因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经典,令世人赞慕!近时代“集美学村”有许多新建筑以“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又折射另一种“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楼名文化。研究嘉庚时代和后嘉庚时代建筑楼名文化,对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学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从对“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入手分析日德两种不同战争史观是一种有效途径。基督教神学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同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把“罪感意识”作为道德评判的基准,依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正是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德国才能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式的反思。在日本,伦理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天皇的“忠诚”基础之上的,国家神道、武士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天皇制国家的“忠诚”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成为日本屡屡为侵略战争进行自辩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本居宣长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誉为江户时期四大国学名人之一.他以“完全摆脱中国思想”为治学目标,极力排斥儒学思想.其一,探求“古道”,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通过日本的古文辞学,根据日本的古典著作阐述“古道”,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曲解和遮蔽了日本“古道”的真意,试图摈弃儒家思想和佛教.其二,推崇“神”,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否定中国儒学中重视天命、轻视“神”的思想,推崇“神”,割裂儒学与日本神道的关系,并且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其三,提倡日本精神,排斥儒学思想.本居宣长主张通过古神话、古传说了解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求日本精神的文化的本质和源泉.他推崇的日本至上优位论,以及日本精神,被后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向外扩张的理论来源,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灾难和无尽的伤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