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对于疾病隐喻的质疑与批判。桑塔格通过考察诸如结核病、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评判、心理评判的过程,揭露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这部文集是桑塔格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反对阐释"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是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重形式而轻内容,且消弭了"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界限。国内对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的研究,以"反对阐释"论为重心和基本向度,但这只是桑塔格前期批评美学的理论核心,后期她则转向文化政治领域,其"新感受力"美学成为多质多维的理论综合体,桑塔格更加认同对艺术作品中政治与道德因素的阐释,更为重视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与现实介入性。  相似文献   

3.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内容说的一次彻底反叛,传统内容说中人为的二元对立和内容的凌驾之势源于内容至上的价值论。桑塔格反对的阐释是一种把形式置之度外,对文本没有虔敬之意的概念的符码阐释,对她来说就是对艺术的过度阐释。反对传统内容说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抵制的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5.
以阿里尔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与以福斯特、伯克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就马克思与熵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批判与反批判的深度交锋。鉴于熵定律在生态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阿里尔批判了马克思对熵定律的漠视,指责其忽视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限制。对此,福斯特、伯克特展开了反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将热力学应用到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的分析中,并借此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于生态经济学的多重意义。福斯特、伯克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反对将生态环境问题作能量还原论的阐释,并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热力学”思想,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何以可能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惠民”为基点,力图重新阐释韩愈的思想体系,认为反省儒学、建立“道统”、反对佛老、重提“治心”、推进古文运动、反对藩镇割据都是在“惠民”思想的指引下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我们忽略了康德哲学的贡献.康德不仅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维护现代性的哲学家,相反,他是最早开启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家之一.反对理性主义对超验领域的侵蚀,抵制功利主义道德的冲击,反对艺术是对自然的机械模仿或人的本能流露的低俗主义艺术观,反对盲目乐观主义历史观等等,康德从四重维度对现代性展开了批判.康德的现代性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抗击虚无主义、遏制生态危机、反对霸权主义提供了不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反对阐释作为一种批评主张,与解构主义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后现代理论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却发生了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反对阐释的理论倡导者几乎都有一种解构主义气质;二、反对阐释理论从语言学层面对西方传统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质疑与批判,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构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反对阐释",对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反对旨在挖掘深层意义的传统批评风格,反对把艺术等同于道德,反对文本批评中内容对形式、道德对审美、理性对感性的排斥与欺压,提倡艺术批评的民主化,寻求审美与道德的平衡,要求用感性去体验艺术作品。"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是对传统批评观的颠覆,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形态的批判中出场的,其中彰显着马克思对社会空间现象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对空间正义的寻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现象的批判引导了其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过程的阐释表征了其展开维度;对平等正义的寻求彰显了其伦理诉求。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其意义不仅在于从思想谱系角度阐释空间生产理论,还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空间意识和促进空间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桑塔格的美学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存在着渊源关系,但她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却提出了具有叛逆色彩的"反对阐释"和"新感悟"形式主义美学观。这一转变与美国由现代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有关。桑塔格既未恪守纽约知识分子的精英保守姿态,也未一味迎合大众文化的挑战,而是将两者都纳入了她的文化批评视野。"新感悟"批评是在新的形势下重构一种崭新的批评模式,从而对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3.
黄文山是我国“五四”前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一方面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出版刊物,翻译国外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发表阐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著,提出“建设的无政府主义”,多方阐释“无政府共产主义”概念,对无政府主义的“暗杀”与“暴动”进行合理性解释。他自始至终坚信无政府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多有批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总体上沿着批判现实和阐释知识两个向度展开。在写作主体的整体精神立场上,它突显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两种精神身份——批判者与阐释者;而在文体特征上则呈现出特有的介于“散文”和“论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积淀说”并不是他单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结果,而是他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得他把康德思想的概念和框架带入了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倒转。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误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是他把自己的先在视域与马克思原有的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视域的融合必然产生意义的增殖,从而构成新的理论建构的起点。就此而言,李泽厚创立“积淀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大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但实质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在对现代性作客观的“历史评价”的基础上所作的辩证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现代性肯定、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学说”入手,具体阐释了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发扬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完善有着严密的演进逻辑,其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对社会现实无情批判的萌芽时期、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矛盾的创立时期以及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探讨剩余价值规律的拓展时期。相对应,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共享思想: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现出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肯定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利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强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揭开剩余价值的神秘面纱,指出其剥削的本质,强调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深度,并在共享的主体、内容、方式和目标等方面不断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享思想的精髓,而且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进行全面拓展与创新,尤其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其核心要义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价值追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平,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唯有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础存在学与存在历史思想之中方能获得充分彰显与澄清。在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中,“根据律问题”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主导问题。在这一主导问题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则是“意志问题”,其随着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而展开,并在阐释中始终发挥着指引作用。此后,该问题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尼采阐释直至后期对技术的本质所作沉思的全部思想历程。“经受”形而上学与技术虚无主义无非是对“意志问题”的彻底展开与转换,“泰然让之”是海德格尔对此所作相关思考的落脚点及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方案之一,这一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岱舆在阐释伊斯兰教时,对佛教中与伊斯兰教相冲突的地方进行了批判。他对佛教本体论、佛教人性论、佛教伦理观、佛教中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了批判。王岱舆还批判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并依据伊斯兰教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世”思想。王岱舆批判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之间的比较来阐释和宣传伊斯兰教,并以此来表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王岱舆对佛教的批判,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思想长期隔阂的历史,在回族思想史上出现了短暂的“四教”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