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怀平撰写的《政治主体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分析》(以下简称《政治主体论》)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为理论根据。以人类哲学文明为理论营养,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目标,在系统阐释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历史演进”、“逻辑形态”、“张力结构”、“价值诉求”和“实践生成”等理论命题中,  相似文献   

3.
关于“先富论”的几点哲学思考孙映球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以下简称“先富论”),如石破天惊般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本文试图就先富论的理论基础与实质,与诸位方家切磋,以期获得深刻领会邓小平改革思想之目的。一、“先富论”是唯...  相似文献   

4.
探索思维“奥秘”,打开思维“暗箱”,是思维着的主体——人,从而也是哲学长期以来力求解决、但还没有真正解决的“永久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管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会促进哲学认识论的划时代发展。事实上,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变化,已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契机创造了现实的条件。不过,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对高度发展了的诸多相关学科,特别是原始思维、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进行了综合和概括,并在此  相似文献   

5.
论“超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Transcendence)是一个重要然而人们却相当陌生的哲学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把握社会存在的本质,刻划区别于经验实证科学的哲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畴工具。因此,很有必要将其拈出,加以分析和阐释。一分析“超验”概念,不能不涉及“经验”(Expenence)。二者在内容上是互反的,但彼此有内在的辩证联系。所谓“经验”,在心理学上通常指“感官经验”,即人类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内容的感性意识状态及其产物。哲学中引申到对象与思维的意义上,与人的感官感知相对应的外部存在即为“经验对象”或“经验实在”(这实际上包括了全部自然界与人的血肉之躯及社会存在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心理学的新认知宁维卫“价值观”(values)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概念。关于它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少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美学等,都在进行理论、经验或实证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于“理性”有着不同的释说,这是理性的相对性一面。但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这又是它的绝对性一面,或称为“绝对的理性”。作为人类理性最高层面上的哲学的“理性”,是“宇宙的理性”、“纯粹的理性”、“反思的理性”,在这意义上说,亦是“绝对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演进中,是局部的凸显和超越到整体的融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互摄、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哲学的当代走势,应当是在“科学与人文”相互和谐的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化为我们主要的思考鹄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运动主体的思考杨丽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社科系)关于社会运动的主体,多数哲学教材认为是生产方式①,而有的哲学教材则认为是人②。社会运动的主体究竟是什么?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马克思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③这就是说,任何运动都必须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15.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整体理念,它不仅涉及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经济发展的规划,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提升,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的哲学思考。建构和谐社会是人类直面全球化过程中的现实的生存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已成为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普遍性的理性选择,历史性的普遍化的和谐意识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性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的历史作用的经济哲学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形式与空前深刻的人类认识内容之交织的角度,分析了康德哲学中围绕“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所作的论述。认为其中包含着许多至今仍富有魅力、给人启迪的见解,同时也存在着其本身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类哲学”以“类本位”思维方式取代主体性思维方式,片面突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内在超越性,其思想实质是形而上学的;与“类哲学”相反,主体间性思维则是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实可能,对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主体性思维的辩证扬弃:它致力于生产力的革命性改造,以“共同富裕”作为生产关系的目标模式,以人与物的有效互动为价值内涵,以人与人之间全面深刻的交流与合作为本质特征,它必将取代主体性思维方式而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论黑格尔的历史发展“终结”观王连喜黑格尔的历史发展“终结”观历来是学术界争议不休、歧义较多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黑格尔历史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生命。关涉到黑格尔本人的政治态度。综观黑格尔原著,他确实承认历史发展到日耳曼时代已达到了它的最高阶段,但他从未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