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现代所谓日本在唐朝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为倭的国家,从倭更名为日本表面上只是国号的变动,实则背后蕴含着重大的理由--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结合公元7至8世纪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不难看出,看似单纯的正名却标志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这点上讲,日本国号的出现与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国家意识在日本的萌芽有着等量齐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卫东 《社科纵横》2008,23(11):114-115
本文主要从行政学的角度对北洋军阀时期吉林省政府的行政体制进行论述,即通过对这一时期吉林省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的划分及各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这一时期吉林省政府行政体制及其运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海 《社科纵横》2009,24(4):89-92
阿尔里·阿尔布都立足于民族聚居的乡庄,在其表现东干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民族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他吸收各方厩的文化给养,尤其是对俄苏文学的借鉴;充满激情地书写民族历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深切地关注着东干民族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崇寒 《东西南北》2014,(19):68-70
昔日吴佩孚“刽子手”的恶魔面具已慢慢被摘下。真实的吴佩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标签所包围:玉帅、儒将、孚威将军、学者军阀、民族英雄、中国最强者……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的满族民族意识与满汉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5,(1):155-159
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对汉文化的态度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渤海式的吸收,也不是金式的掳掠,更不是元式的破坏,而是融合后的君临。面对汪洋大海般的汉文化,他们不是被迫地同化,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接受汉文化,同时还自觉地、清醒地抵拒汉文化的包融和侵蚀,极力保持满族本色,利用本民族的政治优势,按照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将满族文化的影响渗透到汉文化之中,在汉文化厚重的画布上涂抹本民族的色彩,使满汉文化的交流在一个新的层面、新的内涵上达到最终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秦生 《社科纵横》2003,18(6):4-7
进入新世纪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造性地形成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 ,时代特色与民族特点相融汇的 ,科学认识中华民族民族存在的包括民族历史国情道路、民族力量地位前途、民族立场气节精神诸方面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意识现。  相似文献   

7.
自清末实施司法改革以来,司法独立原则被正式引入中国。北洋政府初期,虽然政局扰攘不安、社会经济紊乱,但在一定时期内司法独立原则仍保有形式上的尊崇。而1919年冬,湖北督军王占元、省长何佩瑢藉口本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刘豫瑶徇私枉法,竟擅自委任督军署军法课长程定远暂代厅长,并派兵拘押原代理厅长陈长簇,劫夺厅印,开民国以来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联手干涉司法行政的嚆矢。由于该案性质极其恶劣,随即招致中央司法部与湖北高等审判厅的群体反击。双方围绕司法行政等问题往复申辩,最终以中央政府介入调停和司法独立原则获得重申而告结。该案中反映的各种认知冲突及各方的行为模式,折射出北洋军阀时期军政关系的多元面相。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是由不同时期从地球上各个地区迁徙而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但在20世纪后半叶以前,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并推行强制同化政策和民族大熔炉政策,使部分居民丧失了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自1965年以来,人权运动的胜利和寻根热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复苏,活跃了民族文化,使美国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下文简称为《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发现他竭力强调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实际上却忽视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9.
2014年,又逢甲午。甲午中日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习近平曾称其为中华民族的“剜心之痛”。120年前的甲午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但同时此战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多年“天朝大国”的迷梦,从甲午战争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剜心之痛”,又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常规制度、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抗争政治。诸多的理论认为,这一政治形态对其国内政治的民主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抗争政治历程的研究,指出:一方面,全球化及反全球化运动、全球风险社会都使得全球政治和治理发生大转型,由此引发全球社会运动,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而另一方面,抗争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同时认为,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的抗争政治,关注全球抗争与民主、治理的关系,呈现出与常规政治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困境不仅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困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的精神意义世界失落的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定会陷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导致"自然观"的误置、"科技观"的歧途与"人性观"的偏差.借用基督教"原罪"的理念,现代人类如果要获得最后的"救赎",必须运用生态智慧驾驭对自然的"控制力",通过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和"类意识"的深层觉醒,推动道德的进化,在追寻生命"自由"之境的过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文学领域中的武则天故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与武则天私生活相关的小说研究;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相关的小说研究;其他包括抒情文学中的武则天形象,如从民俗学、心理学等角度关注武则天等。武则天故事研究缺乏系统性,还有较大开掘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今天,日益增长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是一张复杂的动态的网络,这个网络由社会、文化以及反映我们个人和大众的意识的经济体制构成。随着意识创造并联结了所有事物这一观点被人们日渐认可,以及全球责任感的增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切实地被改变,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繁荣。  相似文献   

14.
高原 《唐都学刊》2007,23(5):81-85
路遥的性别意识在其所有作品中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路遥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男权意识,在作品中,他赋予陕北这片土地以男性化的角色,阐明了女性对男性和男性化的土地有非常强烈的依附思想。这种男权意识构成了贯串路遥作品的一种情结和特色。由这种角度解读路遥作品和作家其人,能够帮助我们把路遥的研究拓展并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5.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pos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important to offer theoretic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m. A scrutin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cept reveal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four in on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n-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with formativ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the unity of the primordial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ve, expressive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t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elf-interest. In the global age,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usually aris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root cause for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lies i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nation states’ self-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age, we need to: (1) promot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plore democratic 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national identity; (2)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guarantee interests in national identity; (3)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value integration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4) recogniz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6.
余洋 《社会》2010,30(6):41-64
在全能主义时期,为了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固,国家倾向于把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出身的骨干录用为干部,实现了干部的阶级化;同时,为了促进精英与国家的合作,也录用了很多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精英为干部。国家对待1949年以前的精英策略是用一批、养一批和关一批,对被录用为干部的精英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和改造,从而实现了精英的国家化。市场经济时期,基本上只有精英才能够成为干部,精英国家化已经演化为国家精英化。但是,在干部的考察任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则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反思国家精英化中间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培林 《社会》2005,61(1):7-27
如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实际上存在着三 种路径: 第一种是"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和断定是,社会主 义时期的一切社会矛盾,归根结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的反映,共同的阶级就意味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后者又进 一步意味着共同的社会意愿、共同的社会态度和共同的社会行动。在 这种逻辑推论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ra of “liquid modernity,” China faces the dual pressures of external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se dual space-time coordinates,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makes national identity possible by moving away from its fixation on macro-narratives and concrete micro-analysis of civic or ethnic identity, etc., to focus on meso-analysis. To do this, it is important to allay individuals’ ontological anxiety so that they return to ontological security; to realize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a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and to highlight the functional power of national identity. Bot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 show that national identity cannot play a stable and coherent role on its own, but needs the structural support of three fundamental systems: economic incentives, politic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al cohesion of these systems provides an effective path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文化自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辨析文化现象中的若干辩证关系。以辩证思维来看,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和文化等形而上学思维下的二元对立关系被克服了。辩证思维方式不但适用于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也适用于对文化自身的考量。反思当前文化建设的偏颇,文化自觉应实现从宏观指导到微观引导、从文化观念到文化实践的两个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