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2.
3.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4.
《天问》解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天问与天对《天问》在屈原赋中自是一篇奇作,读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它牵涉的问题极为广大,凡宇宙起源、自然界现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各方面,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即从史前远古一直问到作者的当代。其中有好些是怪问,连我们现代人听了也要瞠目咋舌,却不能说它是愚问。倘若玩索它的寄托深微,倒还要佩服发问者的大智慧,称他是大思想家,至少得把他和他同时略相先后的邹衍、黄缭、惠施、庄周(《庄子·天运篇》、《天下篇》)一流的思想家同样看待。尽管你博学大哲,每一问都有对,总不免有些是多余的愚对,何况所对  相似文献   

5.
《天问》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历来存在异说.如果结合屈原的经历、楚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天问》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作综合考察,可知屈原自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即被贬为"三闾大夫"."三闾"乃邑名,在汉北;其间因汉北在秦、楚大战中为秦所占,屈原曾一度返回郢都并出使齐国.从齐国归国后屈原又回到汉北,由于受到稷下思想及《诗经》传统的影响,屈原便于楚怀王二十年(公元前310年),在汉北"三闾邑""书壁而问"创作了《天问》一诗.  相似文献   

6.
《天问》探真周禾《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更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历史以巨大的时间跨度留给了昨天。今天的人们一方面创造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必然...  相似文献   

7.
“重泉”和水牢“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天问》) 王注:“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洪补引《汉书·地理志》说“左冯翊有重泉”。引《史记·夏  相似文献   

8.
古今楚辞研究学者对《天问》题旨的阐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题图抒愤说:二、讽?楚王说;三、为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它们给人们探求《天问》题旨以深刻的启示。但是它们又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或表面接触到《天问》的题旨,所以未免失诸偏颇。比如“抒愤说”,就是只接触到《天问》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9.
原型批评是西方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为人们提供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莱尼和他们》是海因里希.伯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原型,比如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原型等。文章主要应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莱尼和他们》中所体现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0.
自汉迄今,人们对屈原《天问》的研究,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论著之多,不可尽述。其中杨万里的《天问天对解》、毛奇龄的《天问补注》、丁晏的《天问笺》和游国恩主编的《天问纂义》等,颇能代表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专著虽然大都偏重于考订、诠释和评判,但到目前为止,恐怕很少有人走出他们所开拓的范围。本文当然不敢说是另辟蹊径,然而从问句这个“细胞”入手,却应该说是过去被人们所忽略了的一个角度。笔者试图解剖,去认识这首诗的句型和语意之间的对应规律,从中找出这种问句体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并通过中外原始文化的广泛比较,进而探索这种特殊文体赖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图腾、图腾神话与古代符瑞——中国古代图腾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原始社会的组织制度在步入阶级社会后逐渐消失了,但是它的信仰方式却以另一种历史的变态———符瑞信仰长久地保留了下来。符瑞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征兆信仰方式,它与图腾崇拜之间至少有两点关键性的联系:一、符瑞的物象有很多来自上古先民崇拜的图腾物;二、与前一点相联系的是,符瑞与图腾神话之间的关系亦十分密切。通过考察具有图腾崇拜背景的符瑞,亦可略窥中国古代多元文明相互融合为一的这一伟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荒原》是特·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大量运用神话人物及复杂的意象来结构篇章。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意象进行分析,揭示西方社会的文明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3.
《天问》结构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天问》“乱而无序”、“错简太多”。本文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作者在解读《天问》结构层次的同时 ,着重对其中看似“无序”的问题作了疏理和辨析 ,说明全诗的结构基本上是井然有序的。诗人以发散型的诗学思维方式 ,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 ,对全诗作了精心构思、合理布局 ,用交叉、分合、对比、顺叙、倒叙等方法 ,让他所提的问题“各就各位 ,各司其职” ,体现了作品结构的立体美。至于诗中存在的文义不顺、“错简”之处 ,只是局部问题 ,无碍大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了《天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理想情操,进而从总体上阐释了《天问》这首千古奇诗的思想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天问》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表现了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站在时代前列的勇气,并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反“天命”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是在相对隔阂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有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众所周知,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巫风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而巫风文化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是说巫风文化就是与世隔绝的,以《天问》为例,它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记。本文欲通过对《天问》四个方面的探讨,研究屈原作品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天问》精神二题郭毅玲屈原《天问》堪称绝世之作。据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所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仿徨山泽,径历陵陆。嗟号是,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礼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认为"天问"包含三种涵意:首先,此"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神话传说的概括;其次,"天问"即"问天",动词后置,其语意是向天进行发问;再者,作者内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为倾诉对象,对天来借以表达。指出只有对《天问》题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屈原思想与《天问》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18.
《天问》并非专门叙事的史诗,但它上自帝喾、下到齐桓,提出了很多的历史问题。《天问》也不是专门来研究古史,但它在无意中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史料和历史线索。人们知道,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冢竹书》的发现,因其内容与经传“大异”,曾在史学界引起一场震惊。其实,《汲冢竹书》讲的“启杀益”等,屈原的《天问》早已有明白的记载。而《天问》对鲧之被刑和益之被代等事件的问难,正是后世“疑古”、  相似文献   

19.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取上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释证《天问》原文及王逸章句。主要研究有:一、字义的释证,如利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郭店楚简》释证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一句中的“尻”应作“居”讲,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作“尾闾”讲;二、文献的相互印证,如利用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有关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内容,与《天问》中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三、文义的释证,如《张家山汉墓竹简引书》对“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一句的释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