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12):5-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解读中国梦的基本蕴涵,它应依循、并践行着生态之梦助成生态文明、廉政之梦趋向政治文明、民生之梦蕴含制度文明、法治之梦诉求法治文明、人权之梦追求人类文明等基本思维逻辑的持续展开;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文明成为常态;在法治实践中,中国梦是生态的更是人文的,它是政治的更是民生的;这一法治之梦的愿景是接地气、可持续、能长效的,它的实现关乎民生之本、政体之基、生态之源,具有实在的法治价值和践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国 《今日辽宁》2012,(4):82-83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之基,就业乃民生之本。经济越是快速发展,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翻阅辽宁这十年,“厚民惠民”系列工程一直浓墨重彩。一直以来,百姓的“饭碗”问题始终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者最深的牵挂。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10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6个百分点,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青年失业与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是民生之本。妥善解决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扩大就业是化解贫富差距扩大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压力,保证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稳定的基础。 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本应该在劳动力市场处于  相似文献   

4.
刘壮杰 《社科纵横》2004,19(5):44-46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也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就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促进就业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 ,也体现着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安康,国家才能太平。《礼记》中说:"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民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稳定乃至家庭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杉 《社科纵横》2012,(9):32-33
本文从诚信的历史内涵和现代内涵出发,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诚信是社会和谐之本、立业之本、立身之本,分析了社会公众参与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林闽钢 《阅江学刊》2023,(2):94-101+173
民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保障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用自主构建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中观概念,上连社会建设,下连“民生七有”相应的制度和实践领域,新时代民生保障话语体系得以全面贯通。“家国一体”是民生保障话语体系的底色,可以进一步从家国同心来理解民生保障的目标、从家国担当来理解民生保障的原则、从家国温情来理解民生保障的管理及服务。民生保障话语体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人民性渗透于民生保障话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决定了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2012年,河南进一步加大对基本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全省基本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河南基本民生建设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原则、诉诸普惠与特惠的有机结合、将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寓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中等,并且呈现高度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生权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推进等特点。针对河南基本民生建设尚存在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以发展促增收、以创业促就业、以均衡促提升、以"医改"促健康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生内涵的历史发展表明,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从主要依靠民众自身努力向需要社会支持与同情开显的过程。民生和伦理概念的社会公共性是民生伦理的词源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民生伦理概念多从政府行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而较少重视非政府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民生伦理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政策或主张及其内蕴的伦理精神以及社会对此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评判,包括民众民生诉求的道德合理性及社会组织的态度,社会组织和民众对待民生状态和民生问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内心信念和善恶是非标准。这一概念包含着民生道德责任原则、秉持公平正义原则、民本原则和幸福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