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哲学史的研究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辩证法最富于代表性的命题;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的“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诡辩论.我认为:赫拉克利特作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克拉底鲁作为最早的诡辩派代表都毋庸置疑.但就这两个“踏进河流”而论,都不能成为辩证法与诡辩论的代表命题。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不少哲学教科书里,一方面赞扬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另一方面又把克拉底鲁说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贬为诡辩。对这一流行的说法我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不是诡辩,而且是更深刻、更细致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它标志  相似文献   

4.
秦裕 《船山学刊》2008,(1):104-106
“白马非马”一命题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一个诡辩论的实例。本文所要论证的是,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命题看作是诡辩,它更多地包含了公孙龙对名与实之间关系问题的阐发及澄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对“白马非马”的非议不能归结为古汉语的表达能力问题,“白马非马”的本意是“白马不是马”,此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很大的破绽,是偷换概念的产物,其论证过程逻辑混乱,实属一个诡辩命题。  相似文献   

6.
<正> 怎样评价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公孙龙的思想纯粹是诡辩;有人则认为他的观点根本不是诡辩而充满辩证法。我认为,公孙龙的思想,其中包含不少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公孙龙最后陷入了诡辩。对于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既不能因其诡辩而否定其中的辩证因素,也不能因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而否定其诡辩的归宿。分析公孙龙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有利于了解我国辩证思想的发展;研究公孙龙陷于诡辩的原因,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辩证法,防止辩证法变成通向诡辩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白马非马”小议康中乾“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名学思想中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等于马”。由此,公孙龙被扣上了诡辩家的帽子。本文认为,“白马非马”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命题。这里的白马和马都是在两重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8.
说到诡辩,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先秦“名家”学派,想起邓析、惠施、公孙龙、庄周,想起“卵有毛”、“白狗黑”、“鸡三足”、“白马非马”等等的诡辩命题。说到诡辩,人们也会想起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想起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欧几里德、匡布里德、斯底尔波,想起他们的诡辩命题:“撒谎人”、“谷堆”、“秃头”,等等。其实,诡辩论何止古代有,我们的时代也有,不仅有,而且变得更加恶劣、更加狡猾、更加反动了。如果说,古代的诡辩论在反对辩证法上,还不是十分自觉的;那末,现代的诡辩论,不仅十分自觉,而且极力地冒充辩证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都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代表了其朴素而又深刻的辩证思想的精髓。因而有各类有关书籍中,这一判断总是被当作辩证法的绝妙说明来引用。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如果说这一命题就能代表这位爱菲斯哲人辩证思想的深度,那么,这显然低估了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价值。实际上,这一命题所指称的只是辩证的现象,而没有触及到辩证的本质。因为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这一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命题,自公孙龙著《白马论》提出之后,便遭到先秦其它各派及后人的批判,认为这是“欺世惑众”之说,是割裂一般和个别的诡辩命题,至今哲学及逻辑界仍对此争论不休。本文将具体分析《白马论》、《白马论》与《名实论》的关系以及“白马非马”中的“非”字等,证明“白马非马”并非诡辩命题,“白马非马”中的“非”不是人们日常所谓的“不是”的含义,而是“不同于”、“不等于”、“有异于”、“区别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三、“胜私复理”“发明本心”——王守仁关于“复性”是一个过程的人性学说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挥了宋代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在“心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的主观心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陆九渊曾经提出“发明本心”,王守仁则讲“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因此,王守仁所谓“致良知”的学说既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也是他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那末,什么是人呢?王守仁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相似文献   

12.
问题二:为什么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在思想方法上是用诡辩代替革命的唯物辩证法?解答:这里,我们得首先来弄清楚“诡辩”与“辩证法”这两  相似文献   

13.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4.
张青卫 《船山学刊》2011,(3):113-115
对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逻辑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推理的结果,其实两种看法均有偏颇。正确的说法是:墨家在此处举例不当,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16.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前些年大家公认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现在还对不对?众说不一。在讨论这个命题的同时提到了一些与此相关联的问题,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只是党的工作?”“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古代有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大家发现,许多争论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学思想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以“道”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他的宇宙本体论,但是,当我们读解《老子》时,则发现“道”包含着两个相反的命题:一是老子以哲人的智慧不断地探求“道”的知识;一是“道”的崇高性不时地提醒着老子,使他产生“道”是否可以言谈的疑问。正反命...  相似文献   

18.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寻找“自由夸克”的巨大困难,给“物质无限可分”这个哲学命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认为,“物质无限可分”说,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首先提出的,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各种不同的历史表现形态,而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形式。(一)古代机械的无限可分说在哲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是古代的诡辩论学派。中国战国时代“合同异”派的首领惠施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这一命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哲学本体论众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因为“本体论”有二个根本错误:第一,它认为关于世界的理论是最终的,为世界找到了最后的根据;第二,本体论是一种脱离认识论的独立理论。本体论认为它可以作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础。而世界上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最后的本原,任何一代人都不能建立起什么最终的本体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过本体论来称呼他们的哲学,而总是以世界观来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的说法不能成立。其理由:第一,马克思很少提到“本体论”这一概念,但决不等于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本体论基础,任何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承  相似文献   

20.
易理三论     
这两段话十分重要,它概括地表达了《周易》的宇宙生成观。 在《周易》看来,万物的来源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呢?太极就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那么,这混沌状态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周易》没有明说。目前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看法是,“太极”是“物质性的”,高亨教授即持此说,据此,他认为《周易》“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含有一定的唯物因素”①金景芳教授也大体持此说,他认为“周易讲太极,即只讲有,不讲有之前的问题,即它认为宇宙从来就存在,没有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