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尔滨俄侨文学与报刊在20世纪上丰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边界》、《曙光》、《传声筒》等报刊成为俄侨文学的重要载体,《边界》更是培养了A.涅斯梅洛夫、B.别列列中等一大批俄侨作家,形成堪与欧美俄侨作家媲美的中国哈尔滨俄侨的文学力量.哈尔滨俄侨文学的题材主要分为俄罗斯题材和中国题材.俄侨报刊不仅传承了俄罗斯传统文学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东北文学,对加强中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乜小红新著《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是《俄藏敦煌遗书》出版以来第一部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一部著作。堪为拓荒之作。本文对其做了简要评介,指出了本书的三个特点。首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深入细致地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进行了研究。第三,本书以大半篇幅俄藏契约文书逐例录出文书、注释和研究阐述。最后对本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俄双语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俄双语现状述评张卫国关于哈萨克斯坦的双语制问题,马德元先生曾有《哈萨克斯坦哈俄双语制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刊载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笔者从1992年至1994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修学习,对哈俄双语这...  相似文献   

5.
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共1259号,包括七百余号残卷或残片,其中俄罗斯收藏有109号(以下简称"俄藏"),且多为残片。通过对俄藏《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字体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29个残片缀合成16组。  相似文献   

6.
林白水在辛亥革命前兴办新式学堂,筹办革命团体宣扬革命,并创办了《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等重要报刊,对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新闻和教育事业皆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梅德韦杰夫总统批准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系统地阐述了俄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优先方向,明确地传达了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国际议程、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抱负和恢复自身大国地位的信心。新版《构想》继承了2000年版《构想》的大部分内容,其中包括普京的外交路线和多项政策原则,同时调整了对一系列国际问题和地区的政策立场。未来梅普组合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抵制美国的单极霸权图谋和遏俄战略,致力于同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而共建没有分界线的"大欧洲",进一步深化俄中战略协作和俄中印三边合作,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中心作用和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原则、集体原则及多边原则,促进公正民主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1895-1898年,俄日在朝鲜半岛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两国在那里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最初两国都采取了零和博弈策略,先后上演了“乙未事变”、“春生门事件”和“俄馆播迁事件”,然而这种排它性竞争策略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转向非零和博弈的竞争模式,相继签订了《汉城协议》、《莫斯科协议》和《东京协议》.俄日在朝鲜半岛博弈方式的转变,既有俄日两国国内情况的因素,同时也与当时东北亚的复杂局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从1697年俄日关系启幕至1855年《俄日下田条约》签订,两国早期关系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演变。1815年,两国在平息军事冲突和解决人质危机后相互默许边境划分构想,为缔约奠定了历史基础。1852年,俄日关系的相对稳定状态随着东北亚局势变动被打破,为缔约创造了现实条件。两国在谈判中以退让促成和解:俄国以土地让步争取到日本开港通商,政治利益让渡给经济利益;日本则以开港通商保全国体,经济利益让渡给政治利益。妥协性是《俄日下田条约》的突出特征,揭示了条约的实质和俄日早期关系的本质。对俄国而言,《俄日下田条约》是因殖民竞争中的力所不逮而在东方采取的权宜之计;对日本而言,则是避战止戈的近代外交尝试,是幕府逐渐放弃锁国的主动对外探索。  相似文献   

10.
源于对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加拿大俄侨奥利加·巴吉奇和美国俄侨瓦吉姆·克列伊德共同编撰了俄语诗集《中国的俄语诗歌》。该诗集在政治上没有偏见,特别注重选了一些中国题材的诗歌,对俄侨文学遗产发掘工作是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任助教不久,就因发表了几篇文章被视为“异类”,从此坎坷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也为我积累了精神资源,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大起作用。我的第一部著作是《虚室集》,被我的授业师王瑶先生评为“用鲁迅精神研究鲁迅”。我酷爱《野草》,较早从方法论的角度抓住了研究它的关键。《鲁迅与东西方文化》一书赋予了“鲁迅世界”一些新的价值形态。我与弟子魏韶华合著的《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后又申请到两个国家项目《老舍与中国革命》、《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我认为老舍是鲁迅忠实的“接棒人”。我的老舍研究,总在竭力拓开一个全新的学术扇面。我的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更关注的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我不断寻觅和思索古今中外杰出作家之间共同的精神纽带即血缘关系,包括古与今、中与外、现代与当代作家精神血缘联系,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童年时期的教育为我的文学梦埋下了顽强的种籽,农村底层生活经历的苦难不仅没有消磨我的文学梦,反而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动力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我创作的题材、人物和风格特点源于我自身的底层生活经历,我的创作中更多地是表达对底层苦难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14.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中学、大学时代所受的诗教,使我对诗的内在构成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从一开始研究诗歌起,就把学术关注点置于诗学理论,即立足于考察新诗并将此考察引向关于中国诗学本题特性的求索.回顾学术生涯,我发现自己既是从诗体、诗质、诗潮进入新诗研究的,又是以诗体、诗质、诗潮为基点在建构着中国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术浅尝记     
在大学生活中的最后一年,我就开始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是在大学毕业后的前二十年,也正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却被所谓“革命大批判”占去了。直到“文革”结束,已经四十多岁的我,在教学工作之余。才开始真正的学术活动。从研究鲁迅、胡适与五四新文学,逐渐走进学术界。随着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并先后在现代文学思潮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取得初步成绩。特别是前者,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诗歌的抒情主体形象非常鲜明,诗中的“我”多愁善感、软弱被动,总摆脱不了寂寞彷徨。在尝试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祈求“她”或她们、它或它们、“你”或“你们”的理解、关爱和融合。“我”从对方获取认同,确认自身价值。然而通常“我”是“单恋”着,遭到对方的漠视乃至遗弃,只能让灵魂不断漂泊,处于无所归依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三十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了"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的道路.五四文学研究是起点也是重镇;由此为基地拓展开去,纵横求索,以新文学史观与新框架在80年代致力于多种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与重构;进入90年代重在建构文学流派理论、文学研究思维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试图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规范.探索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丰富并延续了我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是一些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她们对父权制文化传统举起的是叛逆的大旗,她们鄙弃传统女性角色中的贞洁娴静、温柔顺从、无私奉献、乐于牺牲等特点,真正做到了几十年前力图挣脱父权制文化统治的枷锁、却终于还是倒在那沉重的锁链之下的前辈--子君所渴望做到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一群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最奶酪     
奶酪是非常美味的东西,也是人们总相“做大”的一种食品。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了下边的文字就知道了,世界上巨型的奶酪非常非常多,我们找到了五大最有名的巨型奶酪。  相似文献   

20.
素描是培养造型基本功的一种手段 ,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本文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素描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观念上产生误区 ,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 ,谈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 ,着重探讨了几点有效的教学途径 ,使素描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