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言 《社区》2009,(12):1-1
一个人从大城市搬到乡间,他买的房子恰好就在一个信奉简朴生活的社区中。搬到新家那天,他的一位邻居帮他卸东西,他的家电太多了,电视、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按摩器……搬完之后,邻居对城里人说:“如果有哪样东西出故障了,只管跟我说,我会过来的。”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社区》2010,(21):48-49
是你的邻居请我来的 一天,一位年轻的钢琴调音师来到汤姆家,对他说:“您好,先生,我是来给您的钢琴调音的。”  相似文献   

3.
周海亮 《社区》2009,(29):61-6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打电话和他们联系,他们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定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元的。”  相似文献   

4.
可乐经典     
《可乐》2010,(6):80-80
有一个人想要成为击剑高手,去找一位大师。他问:“我努力练习多少年能成为高手?”大师说:“十年吧。”他又问:“如果我不吃不睡24小时不断刻苦练习呢?”大师说:“30年。”他问:“为什么?”大师说:“因为你忘记做这件事的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杭州西湖边,明媚秀丽,风光如画。三个秀才不期而遇,结伴漫游。互相询问姓氏,年龄大的那位说:“二位贤弟,我吟一首诗,敝姓就在这诗里,请二位听好:“山中狮子牡丹花,蜂巢千子母当家;三位一体是我姓,众卿朝拜尽荣华。”他一说完,那二位便笑着点了点头。年龄次之的那位接着说,“我的姓是:顶天立地英雄汉,拦腰横打一扁担;若是封门去种田,上下出头把理辩。”年龄最小的那位秀才迫不及待地说:“二位大哥,请听我的:三人结伴一路行,一条大道穿正中;追根寻源本一祖,三人乃是同根生。”他的话音刚落,三人不禁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三人同姓“王”。  相似文献   

6.
王璐 《华人时刊》2007,(2):78-79
一说到“治安”两个字,我就想起寓居澳洲时一位邻居说过的话:“咱们澳洲是全世界最后的一块乐土!”他的根据之一就是:悉尼、墨尔本等澳洲大城市的犯罪率比藏污纳垢、动辄就是惊天大案的纽约要低得多。我没见过这方面的具体数字,故而没有发言权,不过,就我所见所闻来看,澳洲应该算得上是治安比较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轻松一刻     
《社区》2004,(2)
婚前检查一对恋人去登记结婚,工作人员问女青年:“作婚前检查了吗?”“他的房子、财产我都查过了。”女青年答道。“我是说去医院。”工作人员解释道。女青年红着脸小声的回答:“是个男孩!”人不可貌相一女人向邻居告状:“您的儿子竟然骂我是一头老母猪。”邻居回答:“真对不起  相似文献   

8.
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站柜台的伙计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  相似文献   

9.
谢众恩 《社区》2013,(3):60-60
入住小区已经两年了。上楼下楼,遇到对门邻居先是微笑而过,后来发展到站在楼道里聊—下天气。仅此而已。长假,隔壁男邻居敲开我家门。他显得很难为情的样子,说:“我们要回老家过节,能不能把两盆花寄养在您家半个月?”我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儿,隔壁的女邻居抱来一盆芦荟和一盆仙人掌。妻子忙上前迎接,拉她坐下聊天、喝茶。这是他们第一次到我家来,聊了会儿家常,告辞的时候夫妻俩说添麻烦了。我和妻子都说:“邻里邻居的,不麻烦,一点儿都不麻烦。”  相似文献   

10.
尹胜辉 《社区》2015,(15):34-35
社工是干什么的?跟义工是一回事儿吗?对于东营首家社工组织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他们成立半年来每天都要向人反复解释的问题。社工组织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不算陌生,但在山东省东营市尚属新鲜事物。2014年11月,9位来自不同职业的东营人自筹资金,发起成立了“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东营首家公益性社工组织。  相似文献   

11.
某电视台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智力测试题。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儿,问在座的各位:“请问大家这是什么?”一位观众说:“是足球。”主持人摇摇头示意他坐下。又一位观众回答:“是某歌星唱歌时的嘴巴”。众哄笑,主持人也示意他坐下。另一位观众接着又回答:“是零。”主持人还是摇摇头让她坐下。此时现场开始变得安静,没有人再次举手。主持人直接走下台去,到某大学学生组成的方阵中间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人说是西瓜,有人说是鸡蛋……,众说不一,但始终没有人答对。主持人又走到某行政机关干部组成的方阵中间…  相似文献   

12.
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投考不中,榜上无名。也用来比喻选拔时未被录用。宋朝时候,有一个聪明而又有才华的读书人,名叫孙山。有一次,他去京城应试,邻居吴人的儿子也跟他同行,吴人就拜托孙山照顾他的儿子。到了京城,两个人住在一块儿,形影不离,一起进了考场。没想到,发榜时,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邻居吴人的儿子,却没考上。孙山就先回家了,邻居吴人的儿子留下来,准备参加下一次考试。孙山回到家,乡亲们来看他。吴人也跑来问自己儿子的情况。他说“:我儿子呢?他考试考得怎么样啊?”孙山笑着说:你儿子在京城念书呢,准备再考一次。”邻居…  相似文献   

13.
王新会  宋平  魏敏 《社区》2009,(28):36-37
长乐社区居委会一位张姓普通居民病了,20多人提着水果,捧着鲜花陆续到医院探望。病友问:“你有好多亲戚呦。”答:“不是亲戚,是邻居。”病友们羡慕不已。这是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实施“友情工程”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11,(5):9-10
有一个人在酒吧里弹钢琴,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人们来酒吧就是为了听他弹奏。但是一天晚上,有位顺客对他说他不想再听他弹奏了,他想听他唱首哥欠、,这个人说:“我不会唱的。”但是客人很坚持,他告诉男招待:“我已经听够他弹钢琴了。我希望那个家伙能够唱歌!”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刚刚通过焦作市解放区社区考试,走进焦西街道办事处电翔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简单地说就是社工。对于“社工”一词,我记得最早从电视里那些港台片中看到过。他们身着便装,手持工作证,一句简单的“我是社工”,就会把对方吓得四处逃窜,就跟警察一样威风。如今,自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社工,才知道我们的“社工”和人家的“社工”大相径庭,真真切切知道了我们社工的职责,那就是:实心实意、任劳任怨为居民们服务。说是职责,其  相似文献   

16.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的社工毕业生都因缺少岗位、待遇差而纷纷转行。社工事业要发展,支点到底在哪里?社工:保姆?专业人士?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社工李伯平在广州市逢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待着放学回来的孩子到他这里做功课。凝望着外面瓢泼而下的雨水,他担心地说:“今天雨太大,会不会有没拿雨具的孩子。”李伯平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2001年,中大开设社工专业,首批招收的34名学生中,只有一两个人的第一志愿是社工,李伯平和其他…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宜兴市宜城镇为期一周的首届“邻居节”落下了帷幕。但对许多居民来说,他们还沉浸在“邻居节”的欢快气氛里,真正的“邻居节”似乎才刚刚拉开帷幕。一位平时很少与人交往的老大妈,因为在“邻居节”里参加了一次舞会,现在她再也不甘独自寂寞在家,每天跟  相似文献   

18.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9.
16岁那年,他看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那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镜头,以及让人心动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他内心全部的热情。从此,他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立志要从事电影事业,高考前,他对父亲说:“爸,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作家,平时对他要求极严格,听儿子这么一说,便回道:“考电影学院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别想什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何雪婷  柳景春 《社区》2012,(13):46-46
“蒋师傅,又从单位赶回来烧中饭啊?…是啊,老太太下午还有别的事儿,所以今天得早点开饭了。”蒋师傅家住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到他家里的时候,已接近午饭时间,刚和邻居打过照面,他就一个人在2平方米左右的厨房间里又是洗菜、剥豆,又是切肉破鱼,忙活开了。红烧大排、清蒸鲈鱼、豌豆炒木耳、香菇炒青菜、番茄蛋汤……没过多久,四方形的餐桌上就被蒋师傅的“手艺”给占满了,今天的菜有荤有素还挺丰盛的。平日里,他中餐、晚餐都会烧个4菜一汤,除了自己和家人,他还会多准备一双碗筷给他口中的“老太太”。“老太太”姓阮,住在隔壁一个单元,今年72岁,是社区里的一位独居老人。当问起为何天天要请邻居上自己家吃饭,蒋师傅笑着说,他和阮奶奶的故事还得从2010年5月份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