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文学语言?中西方不少语言学家把语言说成是迷宫、怪圈、工具、载体、符号、交际手段、生活准则、文化功能……。在中外文学史上,直到十九世纪,由于文学文体一直杂混于史学、哲学、科学等文体之中,文学语言的界定也一直含混歧异。另外,还因对“文学”的不同理解又导致了对“文学语言”的不同理解。中外古代把“文学”与所有书面语作品混等。直至新时期前,中外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对“文学语言”的定义也未  相似文献   

2.
京派作家在写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具体表现就是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文学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实践中,他们以可贵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文体实验加强新文学建设,这种摒弃商业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着力于文学内部体系构建的文体观念是京派作家学院精神的重要体现。京派作家对小说的文体实验首先是淡化小说、散文、诗歌三者之间壁垒的文体界限,将散文、诗歌中的有效元素吸收到小说写作中来,在小说结构、语言、意象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学院派的品格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抒情一路,同时进行了适量的改造,使其呈现了理性化的抒情效果。在写作视野上京派作家同时向中外文学传统寻求资源,在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和西方小说技法的双重影响下,展现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从在世界文学格局中所处地位、文体倡导之利弊和文体界限的逾越尺度三方面审视跨文体写作——只有用顺其自然的写作状态促进文类和谐相处,从理论上厘清是非功过,在接近全球文化审美尺度中塑造自身文化个性,中国的跨文体写作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在文体特征、思维方式、社会功用、主旨内涵、写作主体与受体等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文体演变的一些规律。这是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语言之于传统文学具有突出的“异在性”特征,即它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之处,又有超越传统语言的一些显著特征。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特性的是三个相关联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形成了它之于传统文学的“异在性”:一,“片段引入效应”既有古典美学意和境、情和景的结合,又包含了漫画(视觉)文化的流行元素;二,语言界限的“内爆”就是指在语言和语言逻辑内部瞬间消除区别的过程,“内爆”之后,一切都相互交叠、一切都相互渗透,原本对立的概念不再对立;三,语言的“去理性化”,这是传播媒介对文学内容的一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当今是现代文学史著“丰收”的季节。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还普遍存在着许多缺陷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文学体式的生成演进的历史过程和经验规律 ,尚缺乏系统完整的专门性观照。由冯光廉主编 ,刘增人、徐鹏绪副主编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 10月出版 ,119万字。以下简称《文体史》)无疑在这一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文体史》从文学体式流变这一新的学术视角切入论题 ,解析文学体式的结构类型和语言形态 ,梳理近百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文学批评等五种文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文字传播,往往文史不分,记事与文学创作合一。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新闻和文学始而分家。有人据此指出,时至今日我们再不能将新闻与文学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新闻就是新闻,文学就是文学”,否则二者混同合一就是“倒退”、“危险”的。要求新闻与文学各守自身文体的纯粹性,就文体进化史角度而言,当然很有必要。因为文体的愈亦发展,各自的分工也就愈亦明确、精致,其本质也应愈亦明晰,不容混淆。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互相绝对隔绝、纯而又纯的事物。“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名和摹状词(本文中指狭义的限定摹状词,下同)都是标记特定的单个个体的指示词(组),如“成都”、“哪吒”、“中国的首都”、“当今的法国国王”等。既然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它们能被正确地用于指称,那么专名和摹状词与其所指称的对象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两种指示词(组)中包含着各自固定的指称方式。但由于人类语言的丰富性、歧义性,这个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以至于逻辑学家们从19世纪始就一直争论不休。密尔(J.S.Mill)是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有对专名和摹状词…  相似文献   

9.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之短,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普遍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使新闻价值的体现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哀祭文作为应用文的一大类别,它在材料的选择、感情的抒发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其它应用文体所不具有的特殊要求。从哀祭文写作的特殊性,可以推知应用写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刘勰的哀祭文写作理论给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尽管应用文都具有实用的功能,但由于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体现不同的目的,因而需要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的写法。一句话,应用写作并不一概拒绝文学的手法!把应用文一概视为“简易通俗”,这是未能深入地认识应用文写作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赋”字的本义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关于“赋”、“楚辞”、“辞赋”等的称呼,一直比较混乱,说法不一。“辞”与“赋”究竟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它们的源流究竟如何?我们认为,“辞”源于诗,而后又演变成为“赋”,它应是一种文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借鉴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指称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类指作为指称的一种,成为当今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众说纷纭,还没有达成统一。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一个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现代汉语及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对于类指的表现,中日语言在光杆名词、“的”字结构、“这”/“那”+普通名词和“コソマト”体系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小说观念”的价值意向性结构即“小说文体”。构成文学文体的美学原则是人类对语言的结构与形式的审美价值直观。依此原则 ,最基本的文学文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意象类、情节类、逻辑类。按惯例 ,小说归入情节类。“小说观念”的嬗递与演变就文体学意义而言只具有形态学特征而不具本质意义。小说文体的演化只具有文体确立与文体否定两种逻辑可能。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失去文体之后重返文体“伊甸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在学术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它“文”、“笔”并重 ,强调有补于世的务实文风 ,是摒弃文坛浮艳文风的宣言书 ,是我国写作学史上文体研究的典范 ,是包括文学文体和各种非文学文体写作的理论指南 ,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移植的特殊经历使得欧美华人女性作家有着更多性别:文化、语言的敏感。这种敏感使她们的写作获得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艺术感受,其穿透岁月的“诗”性回望、至诚求真的“挚”性写作与精辟冷静的“智”性表达共同构成一种个性化的话语方式,给现代汉语写作增添了新鲜的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16.
余华论     
余华以其富有创造性、超越性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这一个”。他对文学意义的回避与探询构成了写作理想和文本实践的矛盾,从叙事法则和策略上进行“精神真实的奇想”以及以“寓言式写作”建构文体形式都使得余华的小说世界在文学的“变”与“不变”之关系参照中获得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形式主义方法”这个不确切的笼统术语常用来指称研究诗体语语言和广义的风格问题以及历史诗学与理论诗学等门类繁多的著作,即指称研究韵律、旋律、诗歌选音、修辞、结构、情节提炼、文学风格和文学体裁史等问题的著作。从以上很不系统,很不全面的例举中可见,与其说这是一种新方法,还不如说是研究工作的新任务、一系列新的学术问题;这样说,原则上要更正确些。  相似文献   

18.
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描述的客观性和说明的准确性。说明文的教学应抓住其文体的基本特征,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是,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看,说明文的文学性也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 必须承认说明文的文学性 说明文是一种非文学体裁,非文学体裁是否具备文学性,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为了维护文学的“纯洁性”,从纯文学”的角度看问题,或从狭义的文学性的定义出发,住住认为非文学体裁不具备文学性;也有人为了精细地划分各类文体,不主张提非文学体裁的文学性,认为提了会导致文章体裁界限的混淆,使初学者难以区分,为写作教学带来麻烦。由于构成各种文体的语体之间存在着交叉现象,所以,就很难排除非文学体裁中具  相似文献   

19.
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曾祺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体现了他对当代性写作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在对传统小说文体观念批判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直觉的表象的真实;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说与其它艺术门类、中外古今文学传统及作者和读者关系;在题材、结构、人物塑造和小说语言四个方面的小说文体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奢靡世风之下的儒、商互动,建立在士人逐利、商贾求名基础之上,导致士商相混,界限模糊。这一方面促使郎署文人自觉不自觉地调整、改易着其写作风貌,以前多适用于上流社会的一些应用文体,很大程度上因之走向商贾、市井之家,逐渐普泛化、世俗化。另一方面,它又是“性灵”说的催生剂。同时,还使得一些郎署文人关注通俗文学,自觉参与到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的创作、刊刻、批评与传播过程中。这从内外两个层面,对郎署文学形成很大冲撞,致使其文学权力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晚明文学开始由以传统诗文为主的雅文学,逐渐向以小说、戏曲为重心的通俗文学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