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音韵学角度,采取排列韵谱的方法考察了唐代诗人李白近体诗的韵系及其与隋唐语音和韵书的关系,发现李诗用韵与《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的规定基本相符,唐功令和宋景德、祥符年间所定的“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基本一致,戴震所谓“《广韵》同用独用之论乃唐初功令”大体上与事实相符。李诗支脂之三韵通押,似能说明王力“杜甫时代唐韵中的支韵尚未与脂之相混”之说可以商榷。李诗数处借韵,显示此种押韵法并非如通常所说──“始于中、晚唐”,确切地讲,应是始于盛唐。此外,李诗用韵与《平水韵》极其接近,对我们研究《平水韵》,考明《平水韵》的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则天、上官昭容作为唐代政坛的风云人物而受到普遍熟悉,但两人作为诗人的一面很少为人所关注。本文对两人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得出两人用韵的一些特点。武诗中支脂之与微韵同用、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上官诗中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这种现象与《广韵》的独用同用不一样,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隋-初唐音系韵部归并也不相同。为研究初唐语音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上官昭容作为唐代政坛的风云人物而受到普遍熟悉,但两人作为诗人的一面很少为人所关注。本文对两人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得出两人用韵的一些特点。武诗中支脂之与微韵同用、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上官诗中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这种现象与《广韵》的独用同用不一样,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隋-初唐音系韵部归并也不相同。为研究初唐语音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5.
曾巩律诗用韵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例有独特之处:用韵广而严,但又不囿于成规。东冬同用,初露韵部合并的端倪;文魂、真臻魂,支灰、鱼支等各自通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为研究当时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6.
尥[1iou~6] 音“了”阳上。原指牛跑时两脚相绊,引申为人或其它事物的被绊缠。如说:“我只骹~(~号代表本字,下同)着条索”(我的脚绊到了绳子)。《说文解字·尢部》云:“~,行胫相交也”。段玉裁注:“行而胫相交则行不便利。高注《淮南》、郭注《方言》、王注《素问》皆曰了戾,谓缠绕不适。”按宋本《玉篇·尢部》:“~,平交,力吊切,牛行后胫相交。”又宋本《广韵·啸韵》也云:“~,牛胫交”,力吊切。音义皆合。  相似文献   

7.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 ,唐初科举考试中所规定的诗歌押韵的同用、独用条例 ,到唐代中后期 ,已与实际语音不相符合 ,好多人有了“出韵”现象。为了不因“出韵”而影响诗人的科举或诗人的形象 ,晚唐人为地规定允许诗人以“辘轳体”、“进退格”的形式出韵而不被视作“出韵”。由于出韵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故辘轳体、进退格也是汉语语音的实际反映  相似文献   

9.
一、“前人”者何? 《后汉书,陈宠传》:“帝敬纳宠言……除文致之请讞五十馀事。”李贤注:“文致,谓前人无罪,文饰致于法中也。”黄山《后汉书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前”字疑“其”字之误。今按“前”字不误。“前人”一词,律文之常语,犹今云被告、当事人之谓。《唐律疏议》中多见此语,如卷二四斗讼:“诸告人罪,皆须明注年月。”疏议曰:“告人罪,皆  相似文献   

10.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12.
改自北曲杂剧的南戏《小孙屠》,其用韵沿袭了南戏的押韵特点,如支微与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通押。韵部的分合接近宋词18部,如齐微与支思合为一个韵部,这与宋词18部相同,而先天独立为一个韵部则与之有异。《小孙屠》中没有单独押入声的曲子,入声字一律与阴声韵的字相押,这可能与改自北曲有关。其入声字的归属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入声字的押韵不同,这种不同属于方音的音近通押。  相似文献   

13.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韵书,由隋代的《切韵》至宋代的《广韵》,后又有《集韵》及《礼部韵略》,其承袭发展关系是十分清楚的。金元之际“平水韵”行世。竟成为元明清七百年间写诗押韵的依据,称为诗韵,分一百零六部。《平水韵》从何而来?首创者是谁?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最早的说法是:南宋淳裙年间,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刻印于壬子年(公元一二五二),因作者为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此书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加以合并,成一百零七韵。该书早已不存,因元代大德年间熊忠编写的《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遂使后人都认为《平水韵》始于刘氏。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即用此说。  相似文献   

15.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16.
魏晋音是周秦古音过渡到中古《切韵》音的桥梁。晋·郭璞“为今语作而不为古语作”的《尔雅》注,是研究魏晋音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就《尔雅》郭注反切上字,与离之不甚远的《广韵》,按唇、舌、齿、牙、喉5音逐字对照比较,试图归纳其声母体系诸特点。至于韵母体系,则将于下篇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19.
《广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韵里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韵图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纽.如支韵;奇,渠羁切;祇,巨支切.两字的反切上字同属群纽,反切下字也同类,而《广韵》并不认为两字同音,把它们分置于不同的小韵.在韵图里,奇列三等,祇列四等.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上古音的音值,一直是比较含糊的。中古音的音值,则因随、唐之后。相继出现了《切韵》、《广韵》、…等韵书,所以普遍认为已经搞清楚了。其实并不尽然。不同学者对某些声韵的音值,仍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遇”摄中,王力教授拟“鱼”为[o],拟“模”为[u];李新魁教授恰好相反,拟“模”为[o]、拟“鱼”为[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