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古多灾难,灾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减灾防灾工作,使我国的抗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或破坏,加之人口的恶性膨胀和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也在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因此,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经济建设产生的负效应,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和严峻的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2.
灾害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课题。自人类的童年时代以至于今,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突发性的以及渐发性的灾害几乎如影随形,一直影响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早已力图认识灾害,与之相抗争,寻求防灾、减灾、救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并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减灾、救灾的思想和经验。古今中外之大量资料,随处可见灾害的肆虐,灾害对人类社会无情的迫压和挑战;当然同时也可以获见人类与灾害抗争的足迹和背影。因此不妨说人类的演化进程同时也是一部与灾害抗争的历史。在此意义上而言,对历史上的灾害予以考察,总…  相似文献   

3.
灾害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灾害研究都是关于灾害自然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缺乏灾害社会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本文将首次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从灾害的社会属性、成因、后果、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等多个方面研究灾害与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灾害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因及社会后果虽然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灾害的劫难,但由于缺乏对灾害本身的研究,对于什么是灾害一直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人们常常把“自然灾害”等同于“灾害”,认为两者的含义完全一致,在概念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4.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把个人推到社会交往的前台,个人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世界历史进程既为个人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理想图景,也对个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从个体视角推进个人生存理想图景的实现,个人应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向度进行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直在与各种自然灾害抗争着,上演了一幕幕的可歌可泣的威武话剧,总结出许许多多防灾、抗灾的经验和办法。尤其在当代,灾害管理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灾害防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防灾、抗灾水平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和标志,社会文明正在呼唤我们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张书庭等主编的《黑龙江省灾害管理》一书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灾害管理方面的空白,而且将会对提高我国灾害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化的人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及行为特征的总和。理想人格是人的最高行为标准的体现。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也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马克思说:“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①人类本身正是在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达到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理想的人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才真正描绘了…  相似文献   

7.
人类遭遇的每一次危机都是社会发展系统自我检视和自我修正的良机。后疫情时代既是社会历史发展在疫情危机下的阶段性表现,也是发展的新环境、新起点。虽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会因疫情而改变,但在新旧常态交织的后疫情时代,发展的互联性、高风险性、即时性、反思性等特征尤为明显。对这些发展特性的深化认识,是我们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问题的总抓手。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明确后疫情时代发展的思路和走向,以求真、求善、求美的实践达致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面对新冠疫情的现实威胁,世界各国必须凝聚发展共识,协同打好全球抗疫战,争取以更为稳健、更有韧性的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疫后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结晶,但要实现它,则要通过革命和建设的诸多手段来完成。邓小平理论为科学理想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与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宫泽贤治生前寂寂,死后声名渐显,且形成“官泽热”。这一冷一热的个中原因,恐怕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环境不无关系。特别是日本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却导致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精神故乡,企盼一个既实现了现代化又保留东方文化传统的理想世界的出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才重新认识了宫泽贤治,惊叹于他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灾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群发特征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进化特征,并对灾害系统的综合评估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进步着的人类永远面向真善美。永远追求真善美。这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仅贯穿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政治无论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式,还是作为社会调节的一种机制,都是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既内涵着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现实的认识、服从、顺应,也内涵着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活动的自觉改造和能动选择,同时,还内涵着人对未来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是指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也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理想、道德、传统、风尚等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系列构成。庄子同时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了一个可以养性适性的栖居地,这就是“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  相似文献   

14.
大同社会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他所著的《大同书》,主要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社会现实批判思想和空灵玄妙的“大同”世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虽是鸟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在继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基础上,对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说、阴阳失调说、时令失序说、鬼神为祟说等灾害思想提出了质疑批判、重新阐释或者辩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唐灾害的新思维:一是灾害的发生并非天谴,也不能预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二以灾害为主的环境压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之一;三灾害发生有其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不能相互感应,消弭灾害不能通过人类社会调和阴阳、顺应时令、敬奉鬼神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由近代理性主义,经过现代非理性主义,进到马克思主义,构成鲁迅精神逻辑发展的历史全程。作为鲁迅精神历程的前半期,由近代型自由个体到现代型孤独个体,是其近代双重理想———基于近代理性觉醒的社会事功的社会理想和基于近代情感觉醒、近代人格觉醒的个人、家庭的人生理想———相继破灭的一个历史的精神苦果。假如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使鲁迅痛切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其社会理想的破灭则充分显示了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客观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一、圣贤理想与英雄业绩在社会理想产生、确立、发展和变更的过程中,有两种人的历史作用尤为引人注目,一种人是新社会理想的倡导者,即所谓精神领袖或思想"圣贤";另一种人是自觉地率领痴迷若狂的民众去实践圣贤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的实干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英雄"。在一个旧的历史时期行将灭亡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伊始,当旧的社会理想已经失去了感召力而新的理想尚未出现之际,思想圣贤就会应运而生。如"世界历史的轴心期"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普罗泰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大雄(筏驮摩那)…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与演进动力,是各个民族国家不约而同的共识和各种革命、改革的中远期目标,因此发展问题也成为思想史、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任何思辨的、形而上的、解构的理论话语体系,最终都不会回避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而以实践品格与革命精神著称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严谨的科学理想还是崇高的理想信念,也都是在阐释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世界运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深层必然性,还是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地剖析资本主义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所埋下的非良性的、不可持续的失衡发展危机,更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所预期和构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能够充分说明发展无论是作为理论问题还是理论视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理论视阈梳理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与价值,并结合新时代新阶段的国情形势与发展诉求,归纳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陶鹏  童星 《学术论坛》2012,35(12):56-61
文化作为灾害管理的人文主义基础要素,对灾害管理制度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聚焦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面向,通过梳理灾害研究的文化范式以廓清关于灾害文化的复杂认知,进而将文化视为灾害社会脆弱性的重要维度,并依据文化构成要素分别从价值、规范、信念、知识层面剖析灾害文化之于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影响,最后从灾害管理周期维度分析了风险文化、灾害迷思、社会学习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