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张荫桓日记》为主线,结合中日两国档案,对晚清重臣张荫桓史实予以探讨.认为张荫桓是我国近代倡导海外华侨教育的第一人;他因劝导光绪皇帝变法而葬身新疆;并对政变后光绪帝要杀张荫桓的传闻予以分析.指出张氏于变法初期,曾积极向皇帝推荐康有为,但面对反对变法势力之猖獗,张荫桓改变初衷,与守旧势力往来密切,并且于戊戌七月扣压皇帝关于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的谕旨,故政变后守旧派"谓张非康党",得以"保其首领."  相似文献   

2.
百日维新前夕 ,维新派屡次上书 ,建议光绪帝实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的外交政策。对维新派的屡次请求 ,光绪皇帝态度是什么 ?长期以来有各种推测 ,却缺乏可信史料。本文利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新近发现的日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写给大隈重信的秘密报告 ,揭示了光绪皇帝于戊戌七月专门书写谕条 ,命令军机大臣王文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 ,前去与日公使商议中日亲交事宜。其中包括 :一光绪帝要致送明治天皇头等第一勋章 ;二希望将黄遵宪由通常的公使破格升为头等全权大使 ;三黄氏所携国书称明治天皇为“我同洲至亲至近友邦 ,诞膺天佑 ,践万世一系帝祚之大日本大皇帝” ,这些措施反映光绪帝以日本为榜样 ,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情。林权助的机密报告还从侧面证实了光绪皇帝曾亲自书写朱笔谕条“派康有为赴日坐探变法事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帝幽囚瀛台。六君子血溅京师,康梁漂洋东渡。维新运动夭折。康有为蹈日本而哭庭,走英伦而号救,转辗再赴加拿大,与李福基、冯秀石等人创立保皇会。保皇会因之保皇而声名狼藉,为世人所不齿;史家对它也很少涉及,褒贬各异,见智见仁。殊不知保皇会在保光绪皇帝的同时,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本文拟就保皇会的“忠君爱国”问题,试作简略评说,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我作《张荫植和戊戌变法之谜》(见《东方文化》1994年第3期),为使张荫桓这位终被杀了头的“戊戌变法”积极参与者和实际推动者不致久被埋没。现就他的亲笔未刊本《戊戌日记》再作《张荫桓与戊戌英德借款和胶州湾旅大租借》,为的是使这年他被罗织的另两项罪状也能得到一定的澄清。张荫桓的《戊戌日记》,从戊戌年正月初一门月22日)开年记起,一天也没间断地写到七月初六(8月22日)他被捕前32天,记述了213天动荡日月的经见要事和所思所感。日记文笔清简,书法佳美,纸用的是他家自制的“铁画楼”专用笺,分装成三册,因年深日久,已古…  相似文献   

6.
马忠文 《学术界》2003,(2):67-85
根据俄国方面的资料 ,清廷官员李鸿章与张荫桓在 1 898年初的旅大租借交涉中接受过俄国人的贿赂 ,这种说法在史学界颇有影响。然而 ,从目前已知情况看 ,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日记等中文文献 ,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 ;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 ,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 ,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7.
爱国救亡的《清议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时期的《时务报》以及此后在海外创办的《清议报》,堪称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两盏明灯,但后者多不被人承认。本文力图对《清议报》作一公允的评判,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一一八九八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康梁等亡命海外,“六君子”血染于菜市,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变法救亡运动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但是改良派的大多数志士们,并未被清政府的淫威所吓倒,他们继续抗争,投入了新的战斗。他们首先着手和最富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创办了《清议  相似文献   

8.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晚清思想文化界的一颗慧星。他不仅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较高成就,特别是他写的诗歌在中国近代诗坛占有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荫桓甲午日记手稿现存四册,分别藏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和常熟博物馆,这些手稿虽有残损,内容却十分重要,其中多有涉及朝局内幕的记载;由于张荫桓奉命参预了甲午后期对日议和活动,因而这些日记又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是传言纷纷,为清代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有人认为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为他人谋害致死。钟里满等专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即砒霜)含量进行测定后认为,光绪帝死于“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学界多数人的认识为之一变。“光绪因病正常死亡说”,史料依据翔实充分,其结论本应是可信的,但由于这一历史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因而又具有诸多的不可信性;而“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可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即是客观事实了。但在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解释说明以前,即认定光绪帝确为他人谋害,死于砒霜中毒,尚为时过早。“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是极其重要的学术结论,但还不是学术定论。  相似文献   

11.
浅析荀子的君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新山 《青海社会科学》2001,(6):118-121,110
在荀子看来 ,人类社会主要是由君子和小人这两类社会成员组成的。君子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在位的统治者 ;二是指有道德、守礼义者。他经常提及的君子主要是指第二种。荀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源泉 :“天地者 ,生之始也 ;礼义者 ,治之始也 ;君子者 ,礼义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 ,君子理天地。君子者 ,天地之参也 ,万物之总也 ,民之父母也。无君子 ,则天地不理 ,礼义无统 ,上无君师 ,下无父子 ,夫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以下引此书 ,只注篇名 )。君子是法律的本原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 ,足以遍矣 ;无君…  相似文献   

12.
六代道德论     
吴天明 《中州学刊》2022,(1):119-129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忠道"而无"恕道",使无法行道的仁德君子难以自处;春秋时代进入钢铁文明时代,华夏无主而又财富暴增,其君子之道在客观上虽也利于苍生,但主观上却自私愚蠢而虚伪,并非真正的仁德君子之道,故不宜提倡;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张元济对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的若干回忆录,说明其回忆的背景,指出其不准确之处;并引证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以说明光绪帝召见之真实情况.从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诸多内情:光绪帝力图革新的志向、对守旧官员的不满及总理衙门对于变法之不适应.  相似文献   

15.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死事尤为壮烈。在他绝命诗的最后的两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般都认为“两昆仑”是指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去留”是指留下的和逃亡的。还有人认为“两昆仑”是指大刀王五和武师刘某;也有人认为“两昆仑”是指两仆。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是戊戌维新的激进分子。变法失败后,他不肯从劝东游,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慷慨殉难。谭嗣同等六君子(同难者杨锐、杨深秀、刘光弟、林旭、康广仁等,世称“六君子”),流血的一天,是整个维新运动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它告诉人们,在当时的社会里,即使是改良也要流血,要想更易那个社会,除以革命手段打碎封建主义的国家机器,没有别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张荫桓其人其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著名外交家张荫桓,其后半生极关清末政局,是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一位幕后大人物,亦是这一运动中的一位悲剧人物。当德宗锐意推行新政期间,张氏极力襄助,荐举维新派人物,备受守旧派攻击,直致被害身亡于新疆。及其殁后,又成为毀誉参半的人物,而在近代史,戊戌变法史方面的论著中,又成为被忽略的一个人,甚至被某些史论者斥为投机戊戌变法运动的巨奸。其实,就张荫桓在晚清外交史上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他本人的仕履学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先世自广东新会小范里迁居佛山镇,遂籍隶于南海。樵野幼奇慧,刻意于学,于书无所不读,又博闻强记。少时应有司试,不授,因  相似文献   

18.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认真考察西方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详细撰写的出使日记,是国人了解西方的宝贵资料.在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官员中,张荫恒通过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国人关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陈三立的生平及思想 陈三立(1852—1936),字伯严,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儿子,早年曾助其父在湖南创立新政。戊戌变法后,他父亲因举荐“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弟、杨锐被劾,父子两人永不得叙用,此后他终生未再进入官场。陈宝箴病逝西山(又名散原山)后,他移居金陵。  相似文献   

20.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徘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龢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