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信仰"是涵贯雅斯贝尔斯全部学说的运思中枢,其人文意蕴在于,"人"是在"世界"之中自由地仰望"上帝"的存在.其中,"人"意指自我超越、运命自承的"生存","上帝"意指"生存"恒远向之趋赴的"超越存在","世界"意指"生存"在其中自由选择并被"超越存在"所照亮的"密码".一言以蔽之,在人性与神性的张力中伸展着的人的自由,是"哲学信仰"托底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4.
孟子用"义"来架构人之"羞本心",一方面使羞具备了客观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强化了羞的道德情感,从而使羞不仅成为人之生存方式的确证,还是人之德性生存方式和主体自由能力的确证.相对于西方罪感文化,孟子之羞是身体之羞与精神之羞的统一,羞之体与羞之用的内外统一,羞成为迎接整个世界的自我展现方式和处世方式.  相似文献   

5.
自由可以区分为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和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意味着人类活动以生存为目的,以"必须"为其主要特征;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则意味着人类活动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应然"为其主要特征.真正的自由是真理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境界,是人与世界的相互融入,是人的身心的彻底解放.因此,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密码"成为雅斯贝斯生存形而上学的运思枢纽.依"超越存在"在"密码"中向"生存"显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雅氏把"密码"语言分为三种:"超越存在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普遍的语言"、"思辨的语言".这三种语言也未尝不可理解为"密码"的三个层级,由前至后,距作为根源的"生存"愈来愈远,与此同时,作为依据的"超越存在"的显现也愈来愈间接.  相似文献   

8.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本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不同,在阐述其存在主义哲学立场时,还对悲剧艺术进行了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诠释(《真理论》中)。他认为,作为实存(Dasein)的人总是处于诸如死亡、痛苦、斗争和罪责等边缘处境(Grenzensituation)之中。这种边缘处境如同一堵无法穿越的墙,限制着人的行动和认识。人要想着穿越它、超越它,必然会遭受挫折。但人为了超脱实存之限界,为了作为真正的生存接触超越存在(Transzendenz)——终极存在、生存意义的给予者,就必须在边缘处境中经受这种挫折,以实现人生的超越。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生存本来就含有悲剧性,也正是这种悲剧性使生存悟出超越的道理,唤起生存理性以使趋向超越存在的真理。本文试图对雅氏的悲剧哲学作一番比较全面的阐述和评价,尽管这还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是奠基在辩证法之上的,它是超越物理世界的"第二现实",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质变.在其中,"此在"通过交互作用、沉浸性和意识具体化走向"共在",由此,开创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途径,实现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历史性飞跃,成为人类迈向自由和解放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生存"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而人作为生存主体则赋予了生存以全新的涵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存和超越就是人类生命的基底和耸峰相伴而行,它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可能.同时,人的主体性、生存超越性也在促使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因此,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生存的阐释和探析,能够使人类正视自己的生存,从而引导人们的超越性,走向人类本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李庚香 《中州学刊》2007,(1):98-103
"法之和谐"是建立在法美学是人学和正义之学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说法美学是人学体现了法律的"合目的性"以及法律的人性诉求,那么法美学是正义之学则体现了法律的"合规律性"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而法美学是和谐之学则体现了人性与生产方式的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可以说,没有生产方式与人性的统一,"法之和谐"是难以真正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之美"的实现离不开"法之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法之和谐".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并非关于人的知识,而是对人的理念的自我追问。人学作为哲学追问的问题是:人是如何可能的?“人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问之所问,在于其蕴含着两个前提:一是“可能成为的人是如何规定的?”这是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二是“这一规定实现的现实条件是怎样的?”这是人学的生存论根据。本体论根据是人学的核心,是人学理论所从之出且必向之归的逻辑基点;生存论根据是人学的现实基础,是本体论根据的自明性源泉,没有生存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学根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以及作为本体论根据之根据的生存论根据,彰显理解和建构人学的生活基础,即,本体性的审美活动,以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学理论提供进一步深化的理论思考。对人学根据的追问可以从本体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反思时代问题的一个视角是回答"人是什么",面对现代性的危机这一时代问题,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分别揭示了其中内蕴的某种机制,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生存意义的迷失;继而通过对"人是什么"的哲学建构凸现了入自我超越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从生活实践去理解和规定入,探索了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关注现代性造成的精神的无家可归,主张入在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中克服危机.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扩张中的矛盾及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19.
全球网络技术在今天的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给人的影响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把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引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虚拟生存方式.《虚拟生存论》一书将虚拟生存这一关涉人的发展的重大人学理论问题放到数字化时代这一语境中来展开分析,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数字化发展的二者结合,并通过对这种结合的研究,从生存的场域、生存的主体、生存的境界三个层面揭示了人的生存方式虚拟性转向的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然而,这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变成了普遍事实.只有当"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人的三重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错误判断,人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空想,"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