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苗区吏制,是苗区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吏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变化的原因,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清统治者在苗区统治政策的理解。本文所指的湘西苗区吏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苗区的吏,都可称为清吏;从狭义上说,苗区的吏,分为清吏(主要是满吏)、屯吏(汉吏)和苗吏三种,这是从吏的族属及工作职责上来区分的。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对湘西苗区的吏制,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析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宋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治理苗疆,都在湘西苗区以不同的形式实行过屯田,其中,以清朝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实行得最坚决,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爆发于湘黔边境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虽然最后被清王朝残酷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苗疆的反动统治,使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一时“剿苗”,“抚苗”,“治苗”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直接参加镇压乾嘉苗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严如煜在其所著《苗防备览》中向清统治者献策说:“夫以守为攻,莫如筑堡;以农为兵,莫如开屯,  相似文献   

3.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4.
湘黔苗民乾嘉起义以后,清王朝征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统称之为“屯政”。举办“屯政”,不仅对清王朝镇压苗民反抗,恢复和加强对湘西苗族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当年在湘西举办“屯政”的具体情况若明若暗.有的著述当涉及这一问题时,甚至概念不清,内容混淆,按照某些不确切的报导  相似文献   

5.
<正> 苗疆边墙是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修建的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探讨它的产生、作用和消亡,对帮助我们了解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的政治军事很有价值.一湘西苗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产生边墙的基础,苗民对统治者的强烈反抗是修建边墙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清代湘西苗区的手工业石邦彦湘西苗区在清代“改土归流”后,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其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将几个主要行业分述如下:一、纺织业清代,苗区的纺织工业有麻织业、丝织业和棉织业。麻织业,用麻的纤维加工织成布,多用于做蚊帐或暑天衣裤。丝织业,用蚕丝...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如何治理湘西苗区,笔者根据史书记载,作些探讨。一、笼络利用土司湘西苗区是西南夷的组成部分。汉代,统治者在这里就采用了“以蛮治蛮”的政策。到了南宋嘉泰年间,在湘西苗区的一些地区,选择有智勇为苗民所信服的苗人立为酋长,借补小官,镇抚苗民。土生土长的酋长,既知苗民的风俗习惯,又熟悉苗区实情,统治苗民虽然收  相似文献   

8.
<正> 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中央政府即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距城步苗区“改土归流”140多年的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政府才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贵州苗区的“改土归流”则是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以后.城步苗区“改土归流”为什么如此之早?它与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有何关系?结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40年代初,湘黔边苗族人民的“跳仙会”起义,是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当时,称为“神兵起义”或“木刀起义”,永绥(今湘西花垣县)一带则叫“麻王运动”。一、“跳仙会”起义的原因 1938年,苗民革屯抗日力量被瓦解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苗民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苗区增收苛捐杂税,四处抓丁派款,垄断食盐贸易,广大苗民过着极其困苦和悲惨的生活。当时,在湘西苗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钱是县长的,有谷子是财主的,有猪羊是队长  相似文献   

10.
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1.
对清代新疆兵屯的叙述和研究,前人作过不少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只是从兵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上着眼用力,而对其内部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在经济方面往往是得不偿失,却不大触及,对兵屯向民屯的发展和演变,更很少作深入研究,而这恰恰是兵屯发展的方向和演变的必然归宿,也是清朝在新疆统治能够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利用军队在新疆屯田(史称“兵屯”,亦称“军屯”),以保证驻军和其它方面对粮食的需要,是我国历代中央政府统治新疆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早在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2.
湘西屯租剥削制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苗民起义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到抗日期间,由于连续两年自然灾害,屯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生活。这时,湘西王陈榘珍又“火上加油”,残酷地压迫屯户,导致了一场“革屯抗日”的运动。陈榘珍由于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只捞得“屯务处长”一职。陈的实力虽有削弱,但他独霸湘西的美梦不醒,一方面勾结屯官出身的龙云飞作为东山再起的实力基础;一方面抓住屯务不放。他深知“屯租”是他卷土重来的经济基础。他当屯务处长后,就竭力把屯务军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着节省虚糜旗号,着手改编屯务军编制,裁减人员,削弱屯务军指挥宋濂泉的势力。他在永绥设督征处,派自己的亲信刘昶大队长率屯务军百余人进驻永绥,催收积年尾欠;并预征民国二十五年冬至二十六年夏的屯租。刘昶驻弭诺督征,提出“挨户掏捕”口号。六月中旬,捉了土守备龙胜兴的母亲及同寨屯户十余人,捆晒于炎天烈日之下。这一消息传出,经历了连续两年灾害之苦的苗民屯户,人心激愤,形成箭发驽张之势。  相似文献   

13.
<正> 还傩愿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或称其为“撬弄”(似为汉语“跳傩”的音讹).它是苗巫们用汉语咒祝的主要法事之一,是苗族民间的一大文化娱乐方式.据清代湘西苗区方志记载,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尝,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数厅邑中不为所愚者鲜矣”.可见其影响之大和涵盖面之宽.表面看来它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15.
清代嘉庆初年,乾嘉"苗变"被"平息"后,傅鼐等在湘西苗疆全面推行"均田屯防",以此为苗疆治理之核心举措,维系苗疆秩序与稳定,但其"均屯"开展也遇到苗疆部分民众抗阻。清朝政府迅速"勘明"处置,保障湘西苗疆"均屯"全面完成。清代湘西苗疆的均田抗阻案反映了其时苗疆"边地"治理的实际情势、"国家"与"地方"力量互动的真实面相,更表现了苗疆民众逐渐形成一体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还傩愿,湘西苗民的苗语称为“撬龙”。什么是还傩愿?就是湘西苗区的苗民遇到灾难,请苗巫师占卜,向傩神(简傩娘和傩公)许愿。灾难过去之后还愿,酬谢傩神,故名还傩愿。傩神是湘西苗民的创世始祖始祖。可分为创世始祖,氏族始祖,创造发明始祖,等等。湘西苗区,民间流传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  相似文献   

17.
乾隆朝两金川改土归屯之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朝,两次征伐大、小金川地区。平定土司叛乱之后,在当地驻兵设屯,并将当地藏民改土归屯。这是继乾隆初年黔东南苗区设屯后,又一次大规模兴屯。此事向鲜为学人注意,惟凌纯声先生40年代初在《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一文中略加提及:“四川大小金川土司在清朝乾隆年间两次叛变,至四十一年平定大乱,乃取消土司,改土为屯。”然凌先生于屯政兴起之具体情况,未尝详考。此项史实,旧史未备,兹依档案资料,述其兴起之大略。两金川改土归屯,始于乾隆四十一年,然溯其筹议之始,则起于乾隆十二至十四年第  相似文献   

18.
“栗那”是湘西苗族一项民间传统的跳鼓体育艺术活动。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湘西苗区尤为盛行 ,深为当地苗家所喜爱。本文通过对湘西苗家“栗那”跳鼓活动的历史探源、跳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跳鼓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等诸因素的叙述 ,力求使这项古老的苗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人所知 ,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屯政是晚清民国时期强加在湘西人民头上的一项沉重负担,对湘西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上,就是民间对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的祈求。因此,屯政实行后,白帝天王的神格和故事逐渐由对“审判”的强调转向对“祈雨”的强调,体现了地方官和湘西民众在屯政压力下对农业丰收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三苗、老苗子和现代苗族──湖北苗族源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统计和分析,湖北桶内定居的三苗遗裔,早已由荆蛮而楚人而全部融入汉族,会天的湖北苗族,大都是清代从湘黔苗区迁来。只有少数自称“老苗子“的,是明代以前来自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