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上月12日接大著《回族史论稿》,非常高兴和感谢,很快即拜读一遍。我的感觉是,此书充满了回族的感情,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伊斯兰教的学识和历史学的功力,这些都是回族史学者应当具备但又很难完全做到的条件,而在本书中都展现出来,令人感觉得到。特别是第一条,在最后几篇文章中表现得很显著,这一点非回族人士很难写出。《哲赫林耶起 相似文献
4.
5.
这是一本“用纯粹传统史学的方法,尝试表达了多少年来压郁在回族人民心头的那种情感”的书。为了表达这种对回回民族挚爱的心灵感受,早在1954年,书的作者就以青年人特有的情感,从偏僻的甘肃靖远一所学校里上书回族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讨论回族史的问题”。从那以后的30多年间,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朝历代对回回民族的历史缺乏专史的跟踪,使得现代回族史研究的宏伟意向,与专家们从唐以后各代“国史”及私家著述中钩稽的单薄史料,形成非常鲜明的反差,不言而喻,这种情况会使有关回族史许多专题的研究经历意想不到的艰难,加上我国回回民族风雨连绵的历史命运,就尤其会使一些严肃的回族史著作带上一种悲壮的批判性格。史学历来是 相似文献
7.
8.
<回族研究>杂志自20世纪90年代创刊至今20周年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20年前,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开始一个伟大历史时代的转折.<回族研究>的创刊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体现了中国回回民族研究事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伴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落实,走上了健康发展、文化繁荣的坦途,是新时期回族研究的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9.
正《回族文学》2014年第6期,正值这本创刊于1979年的文学期刊创刊200期。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史,至今已有100余年。先后经历了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期间出现的各类文学期刊名目繁多,此起彼伏,但是像《小说月报》这类历经百年而不衰的老牌文学期刊寥寥无几。兴起于一时,终因各种原因昙花一现的文学期刊不在少数。再看百年来的回族报刊史,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回族自进入20世纪以来,就在世人眼中表现出有声有色的民族报刊业创办史。比如,早在清 相似文献
10.
自从收到第1期《回族》杂志并以欣喜的心情将之在2001年第3期《回族研究》上作了简要介绍后,就期待着新一期杂志的出版。作为一名自认为对东干族人民有一定了解的普通学者,我丝毫不怀疑东干人做事的执著与热情。但我也深知几位热爱民族文化事业的东干族知识分子在缺少经费、办公条件较差环境下办刊的艰辛。记得当年在中亚实习期间,经常与《回民报》的编辑到东干族聚居区去发送报纸,并收回订阅费以用于下一期报纸的费用。有时钱收不回来,报纸就不能按期发出。由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经济滑坡,东干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一定影响。苏联时期的《苏联回民报》(《十月的旗》)属官办性质,经费及工作人员的工资都由国家拨款,且有不错的办公条件。苏联解体后,东干人没有放弃以报刊宣传民族文化事业的传统,而是在东干协会的大力赞助及东干人民的慷慨支持下先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未对回回民族作跟踪记录,这就使得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研究资料非常贫乏的问题,研究人员望洋兴叹.但历史上回族人民以一种开放心态学习儒学文化,有的人有著作传世,大都保存在各地图书馆内;也有的在家族中祖辈相传,秘不示人.为了回族历史文化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对回族人物的著作和相关资料,调查搜集,编目整理,争取条件,陆续出版. 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于1935年,时年26岁,在他主办的<伊斯兰>期刊第4期上发表了<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这是论述回教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收集史料应采取的步骤的具有指导性的文章.如果没有中国回教的史料,不可能去研究中国回教的一切,在这篇文章中白寿彝先生说: 相似文献
12.
地区回族史研究,既是回族史研究范围的扩大,又是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没有地区回族史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充实,整体的中国回族史研究是难以提高的。"由于回族居住的分散,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回族的历史。如果地方回族写出的多了,回族史的资料就丰富了, 相似文献
13.
14.
读了回族青年学者李建彪同志的学术文集《执著岁月———回族与伊斯兰文化》 ,使我好像再一次走进了回回民族古老而年青的历史 ,看到了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祖国母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感到了回回民族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起来的民族性格 ,体会到了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者怀着对回回民族的赤子之心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和研究 ,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起到了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 ,加强民族团结的现实作用。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勤劳聪慧 ,刚毅…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出版的沙允中先生的文集《吉林回族研究》面世。沙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民族工作,是吉林省民族工作部门的前辈,工作的职责和民族的使命感使他对回族研究多有关注,退休之后仍然笔耕不辍,2011年虽已76岁高龄,但仍壮心不已,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正如回族学界老前辈、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胡振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沙允中同志不仅勤奋地做好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于2000年9月上旬在南京召开了“再版仝译《古兰经》座谈会”。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伊斯兰教界教长和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和部分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共60多人。座谈会上大家一直认为仝道章先生翻译的《古兰经》,语言浅显流畅,文风朴实,以阿汉文对照编排,易于核对■审。经文各章前有“释名”、“释义”,章后有注释说明。全经之后附录索引,便于查寻。这个译本把我国汉译《古兰经》的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在伊斯兰教内宣传伊斯兰教旨,了解伊斯兰教精核,端正伊斯兰教信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性风俗》的风波还记忆犹新吗?究其因,能认为是出于穆斯林诸民族群众的气度庸凡而致吗? 一本全国最畅销的名牌杂志所发生的文摘失误,你是不是也曾听说过?能否认为这是无事生非? 曾有一时,某晚报在一幅插图中,给西北军阀的军队皆戴之以回民小帽、并蓄之长髯。将国民党部队军服之制帽与回族服饰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第一部研究回族文化的专著,《黑龙江回族文化》具有如下四个特色,即资料翔实、突出特色、以图释文和彰显现代;通过深挖黑龙江回族文化的特质内涵,对我们深刻把握黑龙江省10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通共融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多卷本近几年先后出版,这是一部大型的回族历史人物传记著作。全书共分四册,为《回族人物志》元代卷(1985年7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明代卷(1988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卷(1992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代卷(预计1993年底出版),凡68卷,约100余万字,收录了自元代至辛亥革命以来近400位回族人物的传记。正文传记之外,每册书后均有附录,概括了所撰人物的碑传题跋酬赠、遗文、回回人撰述传知见书目、姓名录以及参考书目和人名事目索引等。 《回族人物志》的编写和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民族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回族史研究工作中第一部系统的人物传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的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是回族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