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遂 《船山学刊》1994,(1):62-71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宫”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酉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还嘱咐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相似文献   

2.
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王辉斌在杜甫研究史上,宋代“千家注杜”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被称为“少陵功臣”的赵次公的《社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解》,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巨著。宋代刘克庄称该书的学术成就可与《左传》杜预注、《汉书》颜师古注、昭明...  相似文献   

3.
于光荣 《船山学刊》2003,(1):122-12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 ,他的思想实际上便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思想对历代文人的影响尤为显著 ,杜甫是唐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自称 :“先臣恕、预以来 ,奉儒守官十一世。”(《新唐书·杜甫传》)意思是说 ,他的家族 ,从其远祖晋代名将杜预以来一直是以信奉儒道而恪守官员职责的。可见 ,杜甫是出身于一个儒家传统思想深厚的家庭 ,如此家庭的文化环境 ,在杜甫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 ,在杜甫的诗歌中多方面地反映出了孔子的思想便是很自然的了。一、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点是“天…  相似文献   

4.
杜甫和苏轼是耸立于唐宋诗坛的两大诗人。宋人普遍崇杜,苏轼更不例外,特别是他对杜甫在蜀中的遗迹充满深厚的感情。他晚年思归蜀中而不可得,思乡之情与崇杜之情常常融为一体,他在诗文中对杜甫作出相当全面的评价。“一饭未尝忘君”的含义在对杜甫的评价中,恐怕没有比“一饭不忘君”一语,影响更大的了。在封建时代,这句话几乎成了对杜甫的定评,也是他被尊为“诗圣”的主要原因。然而近三十多年来,这又成了一些人贬低杜甫,或作为杜诗局限性的主要论据。这句话最早就出自苏轼,他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6.
傅庚生先生的杜甫詩論是一本对杜甫詩歌的研究有着一定成績的書易x过了这本書是有一些收益的??对其中某些論断还不敢苟同,現在僅就杜甫詩論第一章里的某些論断,提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見,來就教于傅先生和讀者們。傅先生說: 杜甫的官定后戲贈、去矣行和立秋后題等詩,都有些类似陶淵明掛冠归隱的味道,在陶潜是“自以曾祖(侃)晉世宰輔,耻復屈身後代;在杜甫恐怕也是因为向往于一世祖杜预的功勛,“吾家碑不昧”(廻棹)觉得自己作一个  相似文献   

7.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三十四岁以前)除短期的外出游历外,都是在河南度过的。他生于河南,学习成长于河南,死后又归葬于河南。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也是在故乡河南的土地上酝酿创作的,河南可以说是诗圣杜甫成长的摇篮。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在故乡读书习作,受到家教的严格训练和社会风气的浓厚熏陶。“奉儒守官”的世族观念、“诗是吾家事”的传统家学,给了他以深刻的影响。对杜甫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在功名事业方面,是他的远祖西晋鸿儒名将当阳侯杜预,在诗歌方面是他的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和天宝三载(744)在东都一见倾心的大诗人李白。此三人的影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 读贵刊1987年第10期《齐鲁文化之异同论纲》一文,很受启发.但其所用材料,尚有些不确切处,举如下: 一、文章对《左传·定公四年》条附注为:“杜预注:‘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二语,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条,孔颖达《春秋正义》曾经引用.《春秋正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依此,这两句话应是孔颖达疏,而不是杜预注. 二、文中说:“战国田氏代齐后,齐桓公竞设立‘喷室之议'的议政机构”.按“啧室之议”出自《管  相似文献   

10.
一“蒙”地望考 《竹书纪年·殷商·盘庚》云:“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蒙是个重要地名,但“蒙”究在何处呢?《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预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县。”而西汉时在宋地设置的梁国,所辖又有蒙县,看来古地名“蒙” 与宋地的“蒙泽”有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杜预注:“蒙门,宋城门。”宋国都城的城门曰“蒙门”,这与蒙地似乎也有某种联系,是不是“蒙”就在宋国都城不远呢?《史记·宋微子  相似文献   

11.
<正> 《左传·庄公十年》记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杜预注总释“辙乱”、“旗靡”为“怖惧”,说明杜预认为此“旗靡”义人人皆知,不必详注。当然,单从字面上看,旗靡即战旗披靡、倾斜。但细推敲,则战旗并非步兵散卒把握手执,而是装置于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战车上的,《左传·成公二年》载“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可证;而且战旗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应当有自己固定的、牢靠的位置。因此,无论如何疾速奔命,如何“怖惧”,牢固地插在战车上的战旗何至于倾斜呢?由此看来,杜注“怖惧”固然失于笼统,后世诸家“披靡”释之,也只是字面上敷衍,于理则多有未妥。  相似文献   

12.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13.
九鼎考略     
夏铸九鼎,三代以为传国之宝器,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的语汇中,诸如“定鼎”、“鼎祚”、“鼎辅”、“鼎臣”、“鼎革”、“鼎立”、“问鼎”等带有“鼎”字的词,都与政权有关。楚子问鼎,杜预即已说是:“示欲偪周取天下”。事见《左传》宣公三年。是篇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于9月18日至21日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了第六届年会。会议从杜甫生平、游踪、政治态度、哲学思想、精神人格、杜甫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追求以及关于杜甫集子的整理、版本考辨、诗歌系年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对杜甫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造诣的研究 有0的学者认为,杜甫诗的意象涵盖极有特色,宏大绝丽,概括性意象使用得很成功,其表现是多采用“天地”“江汉”“百年”“江湖”“乾坤”之类“大”的意象,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即使常见的情景,诗人也善于赋与其“壮阔之象”与“宏大之情”,如《倦夜》  相似文献   

15.
张忠纲 《文史哲》2002,(2):89-93
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他的《杜甫研究》是试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建国初期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对新杜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氏传》杜预“注”是晋代一部篇帙规模最大,学术价值最高的经文注释书,它上承两汉传注(包括章句)之学,下启唐宋义疏之科,标志着中国注释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研究《春秋左氏传》杜预“注”中的语法分析,也就是研究中国语法学在晋代的发展。这对于建设中国古代语法学、中国注释学以及丰富中国训诂学内容都有直接关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忠纲 《东岳论丛》2003,24(4):58-63
伟大诗人杜甫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山东 ,前后历时七、八年 ,在泰山、兖州、济宁、单县、济南等地 ,都留下了他的行踪遗迹和许多名篇 ,而他和李白在山东结下的深厚友谊 ,更被传为千古佳话。本文通过实地考察 ,检阅文献 ,去伪存真 ,纠谬辨误 ,完整地描述了杜甫在山东的行迹和交游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杜预注:“奔食,食者走不陈,故不在战数。”(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一九七七年版第1629页) 此条错误有三:(1)“奔食”连读(系从杜注),殊误。当作:“奔,食而从之。”“奔”者楚师,“食而从之”者吴人,皆蒙上文而省主语。传谓楚人将为食,吴人追而及之;楚人不暇食而溃逃,吴人  相似文献   

19.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什么叫“当时体”,清代杨伦《杜诗镜诠》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初号为四杰。”他大概认为“当时体”即唐初体,唐初体又是什么体?看了注还是不明白。浦起龙《读杜心解》:“宜于一时成体之文”,一时当指初唐,初唐体是什么体?还不明白。仇兆鳌《杜诗详注》:“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什么是“当时体”,也没有注。其实早在明朝何景明作《明月篇序》已作了说明:“仆始读杜子七言诗,爱其陈言切实,布词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覆之,则知  相似文献   

20.
《公安送李晋肃》亦题为《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余下沔鄂》。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三年秋末冬初将要离开湖北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候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而且是研究中唐著名青年诗人李贺的一份宝贵资料。(见一九八○年《湖南师院学报》第一期,拙稿。)本文仅就李贺家世的问题,对杜诗作一些探究。先从诗题说起。早在宋代,蔡梦弼《增修杜工部草堂诗笺》在《公安送李晋肃》题注中就已指明:“晋肃即李贺之父,韩退之尝为贺作《讳辩》”。稍晚,王应麟《困学纪闻》,请代仇兆鳌《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