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1986年5月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国藏学研究的重大举措,使中国藏学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值此藏研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对我国的藏学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略作回顾与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藏学研究的发展与藏族研究的日渐繁荣,藏学目录学作为指导人们阅读藏学书籍、研究藏族文化现象、探讨藏学学术发展规律的学科日渐兴盛起来。但对藏族和藏学目录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有许多方面尚待拓展的空间。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丹曲博士主编的《拉卜楞历史档案编目与拉卜楞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开拓。它对于查找有关拉卜楞寺档案和拉卜楞寺研究文献资料的人们,都极为有用。  相似文献   

3.
百期纪念     
《中国藏学》2012,(1):3-4
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藏学研究事业,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为了全面展示中国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藏学工作者搭建学术平台和阵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1987年创办了中国藏学杂志社,并于1988年2月推出《中国藏学》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872年以来报刊有关藏学论文资料索引篇目、类别和内容的统计数字研究,我们认为我国藏学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当社会处于稳定和发展时期,藏学事业的发展就相对稳定和迅速,反之则会出现曲折。因此可以说,我国藏学的发展是与国内外的政治、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而且也是以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主要宗旨的。它既离不开政府对它的需要,也离不开政府对它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藏学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继承传统藏学、开创现代藏学的藏族学术大家,为我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这批杰出人物的代表之一,毛尔盖·桑木旦大师在藏学研究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史学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大师继承传统藏学、开创现代藏学这个特点.文章在梳理毛尔盖·桑木旦大师生平和学术成就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大师的史学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并就其史学研究的特点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毛 《中国藏学》2011,(1):167-172
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兴起和发展,对藏学文献资料的搜集、收藏、编辑、整理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藏学研究事业提供了基本保证。文章以综述的形式,回顾了新中国藏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过程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首届评奖活动已成功举行,2006年5月20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是经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旨在促进中国藏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8.
以如何构建藏学本科课程体系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于2003年4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藏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藏学研究和教学实际,制订了一个既体现藏学的本来内涵,又符合藏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藏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李晋有出席了开幕式。图道多吉在讲话中指出:藏学是中国文化百花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博大精深。搞好藏学及藏语文教学,是关系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  相似文献   

9.
1995年5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藏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藏学研讨会在四川广汉市举行。四川省有关领导和甘孜、阿坝两个州的代表、全省藏学界的代表,以及来自北京、西藏、甘肃等地的有关领导和藏学专家、知名学者近20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 四川省藏学研究会已于1994年获准成立,并注册登记。为了以藏学研究会正式成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藏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于1993年9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藏学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和部分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50多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宗旨是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总结交流我国藏学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当前藏学研究事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使我国藏学研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第二届评奖活动已成功举行,2010年5月31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是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每四年一届。评奖活动所遵循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办法》,经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和藏学研究工作。20年前,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年来,藏研中心经历了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藏学的研究、文献、出版、杂志、网络、藏医院等载体、平台和发展链,科研工作在基础性研究和现实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成为在国内外藏学界有着一定影响的藏学学术机构。藏研中心2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一项有远见的战略措施,藏研中心20年的丰硕成果说明: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热烈祝贺     
瞩望已久的拉萨藏学讨论会即将于八月初召开。这是国内藏学界的一次盛会,是几年来藏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检验,它对于推动国内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西藏两个文明的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值此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西藏是藏学的发源地。藏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  相似文献   

14.
正自17世纪以来,随着国外探险家和传教士对青藏高原的不断考察,藏学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推崇,从而形成了藏学的故乡在中国,而藏学的研究却在国外的不良局面,藏学的命运与敦煌学的命运一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也彻底打破了藏学研究在国外的神话。70多年来,党和国家把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从而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科研成果,为藏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新近,拜读了我校学者孔繁秀研究馆员主编的《明实录藏族史料类编》(1—2集)、《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1—9集),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5.
发刊词     
《中国藏学》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藏学是研究藏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但也包含一部分自然、社会科学的内容。当前,在学术领域中,藏学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一  相似文献   

16.
藏学期刊作为我国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出版和传播载体,70年来为发展和繁荣中国藏学研究事业、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20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藏学研究成果借助数字传播平台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文章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等内容,通过检索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70年来我国藏学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情况从年度、出版物、学科、主题、作者等多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探讨在数字出版和传播环境下,如何借助全流程出版平台和新型数字出版模式,提升藏学期刊的办刊效率和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发挥藏学期刊对我国藏学研究的引领与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7.
藏学研究三十年赤来道吉藏学是什么─—三十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有突破藏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而中国是藏学的故乡,西藏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学科,我国学者从事藏学研究已源远流长。大量藏、汉文献资料表明,有关西藏历史文化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藏学研究源远流长。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现代藏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并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二是民主改革以后的发展阶段,随着学术资源的公众化、社会调查的不断深入,开展了藏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实际产生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复兴阶段,人才队伍空前壮大且结构合理,专业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相继成立, 学术成果大量涌现。以第一次全国藏学协调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现代藏学又进入了全国统筹协作的新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拥有丰富藏学资源和人才基础又乐于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中国藏学,一定会迎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邓玲 《中国藏学》2001,(3):22-25
《中国藏学》是我国藏学研究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藏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创刊以来,《中国藏学》吸引了一批优秀作者,发表了很多有独到见解、有创意的好文章。但是我们注意到很少有人对《中国藏学》创刊以来的论文作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作者的著述能力、地域分布、年龄结构等等更是缺乏整体上的认识。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对《中国藏学》的作者著述能力即论文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藏学》创刊于1988年,截至2008年,恰逢其20岁生日。本文不仅回顾了《中国藏学》20年来所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与藏学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兄弟刊物共同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藏学》的未来走向予以展望,期望能引起藏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藏学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