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帆 《社会科学》2022,(8):109-119
城市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化具有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成果分享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功能中居于首要位置,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增长导向特征。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战略目标和发展条件的转变,新时代中国的城市化逻辑需要转变,这种转变的内涵是以增长导向型城市化转向质量导向型城市化为主线,推动城市化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融合,从政府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单一方式转向多元协同。这种城市化逻辑转换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由此可引申出对城市化转换规律、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绩效评估、要素市场化改革、公共产品均等化、城市化模式争论等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以市场化取向改革为主线,每个阶段各有侧重的改革引领之下,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总结中国40年改革开放驱动的经济奇迹,呈现以下特征性事实:中国经济奇迹是在极低起点和极大人口基数上开始的,同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驱动因素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中国经济增长伴生着较大的空间和群体差异。现有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主流理论虽有重大启示,但不能完全刻画改革开放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这一逻辑至少应包括以下关键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保持高度的稳定性,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特质也契合了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市场化指数刻画市场化改革进程,定量考察了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正影响,市场化指数每增加1分,将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提高4.2%。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制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提高,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抑制了经济增长效率。基于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指出了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明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变动趋势,厘清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背后的决定因素。从长期看,劳动力供给数量、资本形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处于下降趋势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趋于下降,而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正在上升,因此,中国经济如何面对转型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就短期来说,2012年,中国经济受到外部和内部各方面的冲击很大,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操作空间正在萎缩,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挑战。由于中国经济目前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必须实行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条件,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资产的资本化进程,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尤其是应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条件,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市场化趋势和国内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市场化改革趋向.由于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诸多因素均取决于政府的制度性安排和调整,政府在教育市场趋向改革中具有重要责任.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动力源于缓减政府有限的财政压力和超强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对经济的解困,所以,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向着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机制前进,与市场竞争机制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更与改善质量、提高效率的目标无缘.相反,政府机构在向社会让渡权力时,却逐渐松弛了其原有的保障公民教育权的公共责任控制机制,出现了政府责任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约束条件与机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经济学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过程的实质是政府放松对非国有部门的管制,通过政府主导的分权化和市场化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引起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单腿独进和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表现出了市场化扭曲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消解了社会整合的伦理基础,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政党功能,就要探索和总结执政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治国理政、推动增长的方式、特点和规律及其动力。从方法论上超越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市场分析框架,提出政党治理经济假说并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思考。从实践角度看,中国长期发展的主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经济增长与自由发展,这个过程彰显了制度变迁、体制创新、战略抉择三位一体的大国发展的逻辑框架,而与这一发展框架相适应的是政党、政府、市场三元共同治理经济的结构和模式。这个模式内在的运行机制是执政党作为共容性组织,在推动分权让利的同时,实行党管干部机制,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极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看,除了政府与市场双重机制的推动之外,具有共容性组织特征的政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激励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志泽  王丽 《学术界》2007,(3):276-282
重塑政府运动具有效率提升、市场功能优化、政府公益性强化等科学性层面。目前我国行政改革与社会转型的现实呈现出与美国重塑政府运动背景众多相似特征:政府职能的困扰与挑战、改革与发展的外生性、市场化、政治体系基本效率的稳定性等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我国可以而且能够借鉴重塑政府运动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经济人”理念、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机制等,最终实现我国行政改革的超越与发展,即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理念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体制目标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强化市场竞争秩序为主的新阶段。学术研究迫切需要突破经济市场化的逻辑理路与内在机理等重大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作为"规则集"的制度与作为"事物存在的一种可识别的可欲状态"的秩序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分析概念,秩序分析方法涵盖制度分析;其次,需要明确经济市场化有其三个秩序维度——经济秩序、法律秩序与社会秩序,其本质上是三种秩序相互依赖、整体互动、协同演进的历史动态过程。单从经济秩序维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带有明显梯度、层次推进特征;而深层原因则是法律与社会两种秩序发育的明显滞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系中深层矛盾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竞争加剧,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很可能出现各种秩序协同演变的局面。因此,从经济市场化三个秩序维度整体推进改革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市场体系完善的原则性思路和建议,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