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效率提升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Super SBM DEA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2009—2019年旅游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效率区与较高效率区表现为离散分布特征,且数量提升较为明显,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而中等效率区、较低效率区和低效率区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集聚性总体提升,上、中、下游内部差异是导致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黄河流域旅游效率冷点区和热点区范围有所扩大,次热点区及次冷点区范围均波动缩小,4种区域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化分布态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旅游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总体而言,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旅游产业结构及政府规制对旅游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制定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增长转型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发展观念转变,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文章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从空间分布、空间集聚和空间差距三个角度出发,综合采用重心模型、莫兰指数、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系统考察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稳步上升,数字普惠金融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其增速呈现“东慢西快”的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低低集聚范围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是导致东、中、西三大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差异发生的主要原因;极化指数整体呈下降态势,极化程度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型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刻不容缓。文章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研发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两极集聚性。  相似文献   

4.
以携程旅游网数据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结构洞、核心—边缘和块模型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研究中国省域旅游流的空间效应,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数据源和引力模型测算的结果,线上旅游市场省域旅游合作与交流程度更高;中国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总体上较为紧密,各省份间普遍存在关联关系。东部省份的网络中心度高于中西部省份,除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浙江外,西部的陕西也是网络中心度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在旅游网络中属于核心区,互通程度高,其他省份属于边缘区,网络连接相对不紧密。净受益板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经纪人和双向溢出板块在东中西部省份均有分布。省域旅游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五一”、暑期、“十一”三个时间段的出游人数较多,且旅客选择出游的热点地区也随时间变化。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省域旅游流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省份旅游流能够相互促进发展。扩散效应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心度、数字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艳 《统计教育》2009,(2):47-51
产业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θ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数,并结合区域产业专业化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2002—2006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薄弱的西北部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该结果可以为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为依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全国的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实力与地区经济实力显著相关;文化产业综合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地域邻接性强,有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但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产业集聚水平还处于劣势;统计意义显著的高高集聚区、低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分别分布于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10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全面揭示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考察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创新能力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稳定分布格局,且集聚类型总体呈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代表的“高-高”型,以及以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代表的“低-低”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既存在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质式创新领域,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策略式创新领域;在政府创新资助单一门槛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朱海艳 《统计与决策》2016,(13):121-124
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时间上集聚度的变化态势和空间上的集聚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从单一旅游集聚区向多样化旅游集聚区发展.基于此,进一步剖析旅游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