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令人瞩目。虽然当前关于历史社会学的内涵与外延仍存有颇多争论,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历史社会学是要将历史维度带回社会学,从而克服现代社会学中的非历史化趋向。事实上,这种"将历史找回来"的趋势并非社会学所独有,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也从来没有忘记"历史"的重要性。社会科学研究这种"历史转向"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历史社会学有怎样的贡献,其自身又有什么不足?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作一简单探讨。一 要厘清"历史转向"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史永平 《学术界》2015,(2):125-134,326
《法律的私人执行》(以下简称《执行》)一文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徐昕教授所提出的"私人执法"的概念与其运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但是为何私人能够执法?以及"私人执法"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法社会学或者法制史研究的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进路单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私力救济"现象固然存在,然而这种救济在多大程度上可命名为"私人执法"更是一个法学理论的问题。社会中的"私力救济"现象若要转化为"私人执法"的法律概念必须面对科学性、合法性、有效性等问题。换言之,法理学中能否科学地推导出"私人执法",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同时进行规范的法理学研究。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私人执法的概念中蕴含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3.
"规范化"与"本土化"问题多年来备受中国学界关注,2018年谢宇与翟学伟关于"本土化"的讨论所秉持的却都是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原则和绝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既非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亦非片面追求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需要学者们加强对西方现代历史、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积累,深化对西方概念体系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条件的理解,并进一步对理论和方法背后的哲学人类学的存有论预设进行反思。只有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与经验相融通,我们才能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4.
<正>时下,不少学者从"学科"的角度来讨论历史社会学,甚至明确使用"作为学科的历史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说法~((1))。在笔者看来,历史社会学是不是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学科,目前仍属需要讨论的问题。一 把历史社会学看作一个学科,首先以明确什么是"学科"为前提。从时序上看,"学科"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概念,近代西方知识体系的分化对于"学科"观念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尽管也存在"学科"的说法,例如北宋孙光宪在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3)
一部历史文本,在作者设定中,必有其"始",亦有其"末";而在传世的文本物质样式上,例如册次、卷次、页次,莫不反映此种"始"、"末"上的序次编列。从孔子《春秋》开始,便对"始"与"末"的书写笔法赋予了高度的意义性。《史记》继承了这一书写的特性,班固笔下的《汉书》亦然。这个课题对班固而言,不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在课题。班固如何思考他的"现在"?班固立于"东汉"如何呈现"西汉"于《汉书》的书写之中?过去学界对于"汉德"的研究,多从"五德终始"入手,这是受到"顾颉刚叙事"的影响。如果跳脱"近代史学"场域,自"汉书本"《世经》入手,转向古今视野中的"编年"与"编统",则可以勾勒出一条"孔子"→"司马迁"→"刘歆"→"班固"的系谱构成。  相似文献   

6.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近年"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虽前者偏重于学者访谈、后者有强烈的小说叙事意图,其历史叙事呈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效果,但从本质来说,皆秉持良知与责任直面中国农村的精神溃败和现实自杀问题,以社会学叙事方法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现代性进程之殇。从这一角度而言,"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对文学责任的重新寻找,对文学精神再次体认的过程。同时,俯就现实与权利规训下的价值迷失、作家对文学话语建构历史合法性的过于自信也造成了文本叙事中的过度介入问题,进而显现出非虚构写作在当下因工具理性主义遮蔽文本叙事艺术所展现的写作缺失。  相似文献   

7.
<正> 问:人类历史的发展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已成定论,为何你独持异议? 答:从1981年以来,我连续发表了《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论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讨论中,似乎已“吹皱一池春水”。但我个人这里绝非风源。从5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8.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9.
林子赛 《理论界》2011,(11):93-95
本文回顾了"物化"思想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讨论的一个核心命题"物化",即由于物质匮乏引起的"人类的实践物化"和"人的物化"问题。同时,阐述了萨特借助于个体生存的体验以及群众的实践,走向不起整体作用的整体化,扬弃物化,超越惰性实践,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56年《琵琶记》"大讨论",是《琵琶记》接受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认为,1956年《琵琶记》"大讨论"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典型事件,是运用新的价值观念进行学术探讨的一个实践:一方面,透视出在新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在对经典题材的阐释中,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出的对政治话语的认同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另一方面,在遮蔽、躲闪、矛盾、正视的话语表述背后,体现了对《琵琶记》经典价值的某种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励耕 《兰州学刊》2012,(11):19-23
"意志软弱"和"灵魂不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两种关于人类灵魂的重要学说。尽管它们各自都包含着神话和宗教的元素,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却更值得后人研究。然而,这两种本身相互独立的学说是否能够相容?它们所遵循的灵魂三分的原则自身是否包含矛盾?这样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的讨论,直至当下也仍然热度不减。文章就以柏拉图的原著和一些现代学者的讨论为基础,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的创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分析陈垣对山西云冈石窟寺的研究、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关于《四十二章经》译撰时代的讨论、清初宫廷与禅宗史的研究,是运用"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研究佛教史的典范,从而确立他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对"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及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过去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但重点肯定什么?肯定到什么程度?则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对"三言"进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分析它在文学史上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11,(3):104-108
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关怀。"关系社会"是社会学方法本土化视角下最具方法论意义的国情之一。社会学研究的选题、调查现场的进入、调查研究的具体实施都必须考虑"关系社会"这一国情。这一国情中,社会学方法的应用过程就是在经营一个庞杂的社会关系,研究者与调查者的关系、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关涉到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社会学方法本土化的途径有赖于在整个社会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对"关系"的敏感性,在各操作步骤方法方面考虑关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重视"女子问题",讨论却难以展开。2卷1号刊出"新青年记者启事",以《女子问题》专栏向女性征稿,所发文章几乎相一致把现代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新青年》进入北京大学后,"贞操问题"有如疾风暴雨式的讨论,触及了妇女更为根本的境遇及其文化根源,提出女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胡适执编的6卷4号,在与质疑破"贞操道德"之声的商榷中加强了"立人"之旨归。历时四年一波三折的"女子问题"讨论的付诸实践,重要成果之一是"她"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定义问题从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社会学”一词至今已150多个年头了,但究竟什么是“社会学”?并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至于什么是“军事社会学”?更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如果把美国查尔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学起源于西欧,发展于北美。它传入中国,即使从严复翻译的《群学肆言》(即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出版之日算起,迄今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取消了社会学系,从而使这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终止了。直至1979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的成立(1982年改为中国社会学学会),才揭开了重建中国社会学的序幕。几年过去了,处于重建之中的中国社会学的现状如何?它的出路及其发展前景又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最近专程访问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的何肇发教授。何肇发教授出生于1921年,祖籍广州,1944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社会系,1947年曾到美国  相似文献   

19.
本刊自今年第二期起举办《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专栏以来,许多学术研究工作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热烈地参加了讨论,共发表了有关方法论问题的短文二十三篇。讨论的情况表明,方法论问题,学风问题,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讨论中,各个学科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历史研究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我们认为,方法论问题还有继绩进行讨论的必要,但这个专栏的形式,已经显得不能适应讨论逐步深入的情况。因此,决定专栏讨论在这一期结束。我们希望继续就各个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对历史科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进一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观点,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相似文献   

20.
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学一直被认为是以过去的宏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变迁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田野调查与研究实践亦将个人口述史作为理解当下的重要研究资料。因此"过去"就成为历史社会学与田野实践的共同关注点。那么对不同层面"过去"的勾连会不会让历史社会学获得贯入田野实践的可能?反过来,借助历史社会学的视野,田野实践是否可以提升它的研究水平,获得对被访人叙述和行动意义更准确、更全面的解释?韦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有关社会行动的研究进路对此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