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产业化语境使得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美学选择。大众文化场域话语多元,但各种话语权力并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文化霸权。对当代大众文化来说,始终面临宿命般被整编的可能。大众文化最终与主流意识形态合谋,在表面的斗争、差异背后,共同打造了持续、稳定的当代市场经济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自身也自我解构式重构了自我镜像,走上文化大众之路。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3.
李普涛 《中州学刊》2005,(3):121-123
中国新世纪文化形态的缺陷表现在文化形态中的"虚拟泡沫"、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失落、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字艺术的侵蚀和霸权.中国新世纪文化的研究方向定位包括:当前社会不同媒介之间的混交杂糅、相互渗透的状态定位,当代大众文化的独有特色和特殊状态定位,大众群体的审美活动特征定位等.  相似文献   

4.
文化选择与现时代的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结果不是导致文化的同一性,而是导致文化选择,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背叛,是使文化走向多元论的根本途径。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商业化与“草根性”,虽然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但却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因此,重建经济理性、政治理性、道德理性,建构新的信念,对形成今天的文化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作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的理论总结与回应,呈现出"关注领域集聚化"和"研究论题深入化"的显著特征。在广度拓展上,视觉文化、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等成为当前国内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地,社会的视觉建构、美学的媒介生态学等成为文化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在深度挖掘上,文学与图像、审美泛化、大众文化价值观等论题内部的复杂关系、内在机制及操作方式等得到新的揭示与开拓。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进展与探索,为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政府的对外文化战略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着手制定了以促进世界向“民主”方向发展、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为主旨的对外文化战略。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美国政府以对外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其对外文化战略。表面看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思想、社会个人的理性选择等内容,符合人类普遍追求的某些基本价值,美国在推行其对外战略时往往也是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的,但实质上,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是为其整体对外战略———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美国一统天下的全球霸权———服务的,文化只是其推行对外政策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追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有理由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从工人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它辩证地定义了文化,并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试图论证大众是如何在社会中反抗资本主义统治霸权的,从而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目标蕴含着对大众文化与政治辩证关系的研究这一始终如一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林子赛 《理论界》2012,(8):116-118
文化资本扩张及文化霸权问题是我国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本、文化政策逐渐辐射到我国。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资本在我国扩张的前提条件,即文化的消费化,接着阐述了文化资本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深刻危机,指出遵循市场逻辑(资本逻辑)的文化资本与体现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根源所在,民族文化危机主要体现为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大矛盾,最后探讨了危机下民族文化的自觉及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通俗文化乃至大众文化研究中 ,经常批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失去了批判性 ,是庸俗的、媚俗的。本文则通过对英国著名的“英国文化学派”理论的梳理 ,以让人们全面地认识通俗文化 ,以科学的合理的态度对待通俗文化乃至大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国内外学界在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上可以说是歧义颇多。本文考证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一词的含义,辨析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与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概念中的“霸权”的区分,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并结合分析国外学者尤其是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观,对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佩环 《天府新论》2006,(1):115-118
西方文化霸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交往中的现实难题。为了正确认识和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权、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交往中应该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的论争和探讨源自于 2 0世纪 6 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40多年来 ,英美学术界一直围绕着文化和社会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文化霸权 ,文化符号学研究方法 ,文化资本等热点问题展开拉锯式的争论。有些争论已经澄清 ,有些仍为悬案。但毋容置疑的是 ,这些争论给英美两国的文化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霸权、文化身份危机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曲舒文 《天府新论》2008,(6):118-121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西方知识话语代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冲击,中国的西方文化研究者陷入所谓文化身份危机之中.然而,文化身份的建构性特征决定了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明确接受的目的、标准和效果,所谓的文化身份危机实际上孕育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倡导国际文化保护和协调,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中展现自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渐进-逆溯法,追溯至人类初期,首先探寻文化区分与社会区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同源何在;然后以文化区分与社会区分同源于价值观的观点渐进分析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等级之分和撞击原因。本文注重将问题放到源头:人类初期的文化产生之初、社会形成之初以及大众文化形成之初,从文化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兴起标志着由等级文化形态向平等化的文化形态的转型,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大众文化具有民主和多元化的品格;大众文化形态下的文化真理性在于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于通过文本间的比较来揭示彼此的真理性限度.我们既要正视大众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又要对它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