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海外新移民作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支崭新的创作队伍,他们被学界称之为"新移民海归作家"。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产生发展缘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创作的个人因素,以及新移民文学发展的需要。根据归国方式的不同特征,将新移民海归作家分为中外双栖、回国求学和回国就职等三种类型。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海归作家更是异军突起,先后出版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上千种,他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7大的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当下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并非全指历史学视野中的历史,还应涵盖文学、美学语境下的“历史”;根据所涉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具体文本情境,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书写形态,即“文革书写”、家族书写和加华史书写;这三种历史书写形态,在北美华文文学、北美华裔文学、中国本土文学等文学语境的综合参照下,呈现出中既传承又变异的特征。具体来说,“文革书写”蕴含“隔洋视角”,并由此在文本中生成离散语境;家族书写除具有传统中国文学中的特指性与历时性特征外,又含有跨界性与未来性特征;加华史书写因历史时空的阻断与隔离,与前两种书写形式相比,脱离了这种主观式的俗套,最大可能性地接近于“不即不离”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条件的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移民的境遇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他们在异域三十余年的积累一方面使得他们不再囿于物质条件而遭遇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实现在地融入,文化的冲突更多为文化的复合互渗、互相融合所代替。这种状况表现在创作上,就形成了新移民作家的一种中产阶级化写作倾向,描写的笔触从异域生存的艰难和冲突逐渐转向对新移民中产阶级群体内心的关注和精神的追求,探索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及突围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地方文脉蕴含于地方标识性文化景观之中,景观书写与文脉建构多见录于方志等地方文献。唯亭曾因“潮过夷亭出状元”谶语而闻名,在明末清初成镇以后,地方文士即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借用邻邑的文化要素,命名、创作了“唯亭八景”,以此打造唯亭人文丰厚的文化大镇形象。建造阜民霖雨桥并得到督抚两院题名,则显示了唯亭人善于利用政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本地的文化资源。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发明并继承了地方传统,共构并续写了地方文脉。 相似文献
8.
9.
在全球化语境下,资本流动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体收入的差距过大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人被固化到"底层"群体中。关注底层,书写底层是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要的写作路向,体现了文艺的为人民性宗旨。"叙事伦理"是底层书写的重要精神维度,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生存苦难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贫穷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失业工人等作为当代文学底层书写的重要表现对象,他们的生存图景或者表现出资本侵袭下乡土伦理的困境与危机,或者展现出城市生存伦理与乡土生存伦理的碰撞与冲突,或者体现出政治伦理、法律伦理等对个体生存的逼迫与压制。通过书写底层和叙事伦理,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1.
食物作为一种具象的日常生活符号和抽象的文化能指符号,普遍存在于世界儿童文学。在北美亚裔(尤其是华裔)少儿文学中,具有民族性的食物书写更是一种突出现象。食物不仅呈现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景观,而且联结着人物的文化取向、国族身份认同等问题,且常纽结族群历史、家庭代际、性别地位中的伦理问题。以不同时代和场域空间为背景的亚裔少儿文学的食物书写,呈现出特有语境中的文化侧重和伦理取向,作家在东西方文化坐标系中对东西方伦理文化进行比照,有亲和、批判、承续或蜕变。以食物为主题的当代北美亚裔儿童文学总体上呈现出对于摒除种族歧视、互尊互重、平等友善、理解包容等伦理价值的标举,旨在引导不同国族的儿童读者内化合理的伦理观念,建构多元文化共存共享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先锋小说的叙事迁徙进入新历史话语场域,叙述历史崇高客体祛魅之后的个体感觉体验的个人史迷踪,偶然、反讽的个体微观表述遭遇甚至消解革命、历史、战争等宏大进程的命定劫运.考察格非的民国叙事的新历史小说,多面的历史敞开感觉、记忆与相互辐射交应的话语通道,书写的探险拓展了纸上王国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中州学刊》2018,(11)
移民问题对国际伦理具有显著的塑造作用,移民伦理是国际伦理的重要内容,深受关注的世界主义移民伦理观是全球移民正义的主要学理基础。道德排斥和移民者的个体权利与共同体权利之间的应然关系是移民伦理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世界主义移民伦理具有多种不同的思考面向和阐释方式:功利主义的世界主义认为无论是常规移民还是非常规移民通常都在后果主义层面上增进福祉总量;自由主义的世界主义认为共同体的边界并非道德鸿沟,不具备道德排斥意义。欧洲移民危机引发人们对移民伦理的多元思考和对重大移民事件的伦理探究。有限世界主义的移民伦理适当承认边界的道德排斥意义,主张在移民问题上利益与道义的同步实现,是欧洲移民危机得以充分缓解和最终化解的重要选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增加了可供镜鉴的理论素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制度的评价或安排都会触及社会伦理。而事实上,国家或政府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远比个人道德失范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大。对经济制度伦理的研究,有利于使国家制定经济制度政策更趋合理。经济制度伦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制度的安排和供给的合理性程度以及国家和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5.
移民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在有关国际移民的分析中,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移民的社会网络等概念框架已进入移民理论的核心,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主流范式,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移民输入国的宏观政策对于移民取向、规模和社会融入的影响。因此,应当把移民政策作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中心,以制度主义为切入口,一方面以一种历史-比较的视角处理移民输入国的移民政策的演变轨迹以及各个国家移民政策的相似或差异;另一方面考察移民准入政策及其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移民进入目的地国并且实现社会融入等的限制,以及移民与制度环境在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而建构出移民政策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6.
17.
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既背负着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又遭遇着物化时代的新困境,积聚着自我否定、自我解构的危险.普遍考察现代文学教学现象,总结自己的教学体验,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历史观念失偏、文学意识淡薄、教学方法有悖文学教学规律等是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之,有必要进行合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以本土民族生活为源头,深切地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家庭伦理、情爱伦理和人的正义观等人伦道德的嬗变,揭示当下道德变异和人伦困境。进入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作家从关注现实人伦转向生态伦理的探索,提倡走近自然,保护生命的人文关怀。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叙事的现实手法,又在世界文学背景的映照下,自觉地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新发展"还是"伦理批评新道路"——叙事伦理的提出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叙事伦理"逐渐成为时髦词汇,走俏干中西文论界.但由于具体语境的规约,中西学者各自强调叙事伦理意涵的一端:布斯等西方学者在"叙事学新发展"的意义上,侧重叙事机制的分析;刘小枫等中国学者则在"伦理批评新道路"的向度上,偏重伦理意涵的阐释.这两种理解和运用方式有其具体历史语境的合理性和不可否认的学术意义.但设若跳出中西文化语境的制约,从文论自身的逻辑类型及其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西学者对叙事伦理的阐述,其实均未触及它所潜含的真正价值:两种文论类型也即伦理批评和形式批评有机结合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