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基寓言文学“寓”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刘基传》说,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渡并为一代文氛”赞誉极高,只是过于笼统,不能见其纹理.事实上,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成就.本文不避浅陋,就刘基寓言文学‘慎”的特征谈谈自己的想法。高的特征之一:拟容取心,形象生动“拟容取心’,语出刘想《文心雕龙·比兴》,意即‘和拟事物的外表,摄取其精神实质。[1]。古时,比喻与比拟合论,“拟容取心”可谓刘基寓言文学的形象待征之一。“拟人化”是寓言文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寓言中的角色,可以是寓言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甚至…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说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位论者对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的解释未达原义。“心”不应释为客体之心(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而应是对物的描写切合了外物给人(主体)的情感上的意义上的心理体认。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句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文心雕龙·比兴》赞语中"拟容取心"一句的解释,学者们分歧颇多.但任何阐释都应当尽量接近文本原初的意义.据此原则,该句中"心"的义指,既有客体蕴含的义理精神,也有主体的情感体认;而"拟容取心"既是针对"比"而言,也是针对"兴"而言.另外,"拟容"与"取心"在逻辑上应属于顺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人做诗重视比兴,相关的言说与儒家《诗》学一脉相承。比兴有表现手法和美刺两重意义,虽然自汉代起就屡有诠解,但古代唯独《文心雕龙.比兴》堪称成篇的专论,其"显隐"、"附理"、"起情"以及"拟容取心"之说涵盖了"比兴"的渊源、意义、思维特征和艺术传达特点,尤其是以"物"为中介进行间接性艺术传达的功效与意义,对传统诗学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勰的"比兴"观的基本内涵的理解颇多歧异,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法,而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体.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但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都是站在诗人创作的外部来看"比兴",因而都有偏颇.本文认为,只有从诗人创作的内部即从诗人创作活动的生命体验的角度来看比兴,才能真正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在<文心雕龙*比兴>篇里,刘勰正是从诗人创作的过程中来论述比兴的.这个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就是"触物圆览--讽兼比兴--拟容取心".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独特的生命体验,然后才能讽兼比兴,最终达到拟容取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艺术想象论的层次结构曹章庆关于《文心雕龙》艺术想象的理论,王元化同志早在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等,但事隔十多年,《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  相似文献   

7.
黄念田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后记》中说:“先君以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于北京大学,用《文心雕龙》等书课及门诸子,所为《札记》三十一篇,即成于是时。”据此,已故著名“龙学”家牟世金先生指出:“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说明从黄侃开始,《文心雕龙》研究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龙学。”。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龙学”已有了近八十年的历史。八十年“龙学”的发展,结出了颇为丰硕的果实。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大陆已出版《文心雕龙》研究专著70余部(种),发表研究文章1600余篇;香港、台湾已出版专著50余部(种),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专门讨论文学创作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创作过程中主观和客观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文心雕龙》中对创作过程的主客观关系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如《物色》篇中讲的心和物关系,《明诗》、《诠赋》篇中讲的情和物关系,《神思》篇中讲的神和物关系,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整个创作过程讲,有的从艺术想象特点讲,物的概念也有宽窄之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为了说明主客观有机统一的特点。关于“物”的概念,王元化同志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指出应该理解为“外境”和“万物”,这是正确的。不过,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文心雕龙》所讲“物”的含义是并不完全一致的。《物色》篇中的“物”主要是指自然事物,而《明诗》篇中的“物”则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一开始就予以了说明,他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在这里,他用“为文之心”来解释“文心 ”,所谓“为文之心”无非是指与作者的主观意图密切相关的诸如:文人作文的动机、构思,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美学趣味等等。因此,“文心”两字实际上规定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雕龙”一典出自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驺奭,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裴骃《集解》…  相似文献   

10.
诗人比兴 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周礼》首标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此后,注疏《诗经》标以比兴,成为风气,比兴之论亦有很多。但象《文心雕龙》这样专辟一章研究比、兴,上溯秦汉,可谓空前;下视其后,也很少见。因此,《比兴篇》历来就被人重视,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点。不过,与前代理论相比,《文心雕龙·比兴篇》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刘勰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工作?刘勰的比兴论对我们有哪些启发?现在似乎仍有发掘余地。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风骨》篇义析论金庆国1《文心雕龙·风骨》篇义的关键问题,自然是对“风骨”概念内涵的理解。“风骨”可以说是《文心雕龙》中歧说最多的概念之一了。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一文①中,曾搜罗六十四种说法分为十类,并加以按断,可见纷纭的概况。...  相似文献   

12.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詹福瑞《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所谓“体乎经”,指的就是《宗经》。大凡研读《文心雕龙》的人,...  相似文献   

13.
《诗辨新探》是先师郭晋稀先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精心撰写的一部专著。郭先生在《红旗手》(《甘肃文艺》) 1 961年第 1期上开始发表他的《文心雕龙选译》 ,是国内最早进行《文心雕龙》今译工作的学者。 1 963年 ,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出版 ,次年香港建文书局加以翻印 ,后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又加翻印 ,流布港、台及国外。 1 982年郭先生出版了《文心雕龙注译》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又应岳麓书社之约 ,撰《白话文心雕龙》。所以 ,他以研究《文心雕龙》而知名于海内外。意大利汉学家珊德拉教授对郭先生说 ,她研究《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4.
英詩韵略     
中文的“韻”宇,在英文里是rime或rhyme。中文“韻”字历来训为“和”《(说文新附》,《广韻》)或“音和”(《集韻》,《玉篇》);但怎样算是“和”,并无明确的解释。《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韻,”那么“和”与“韻”并不完全一样。英文的rime,以往的解释也很籠统,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的解释是一致的。在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作家就给韻文下过定义。他们大都概括地解释韻是“相同的声音(like sounds)”,而且落在词的最后部分。威廉·韦布(William  相似文献   

15.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一诗中的“灵台”,所见到的解释中,无一不是作“心”解的。其主要依据是:《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晋朝郭象注“灵台者,心也。”又: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有“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据此大家都一  相似文献   

17.
齐梁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于此,刘勰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他对美学的贡献,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心雕龙》在美学上有个重要命题,即“心哉美矣”:“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序志》) 涓子的《琴心》,是以“言黄老道德之术”(范注二)的书;王孙是儒家,《巧心》即《王孙子》一篇。研究黄老或儒家哲学的书以“心”来命名,论述文章学的书,也何尝不可用“心”来命名呢?因为“心哉美矣”的“心”,就是思想、学说的根本精神。这种根本精神,即具有深刻的美学原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心”具有四种相互联系的美学内涵:其一,“心”是美的内核;其二,“心”创造着美;其三,“心”是审美的中心;其四,心是“文”、“质”统一的纽带。今试分别阐述之。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对于“三百篇”诗义的阐发从来就聚讼纷纭,直到今天,对于某些篇章的解释也仍然是莫衷一是。“若乃兴义深婉,不明诗人本所以作,而辄事探求,则穿凿之弊固将滋多于此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比兴》)自然,不少分歧是由封建诗教穿凿附会的说诗而造成的。例如《周南·关睢》明明是一首新婚的赞歌,《诗序》却说:“《关睢》,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召南·驺虞》明明是一首狩猎的赞歌,《诗序》却说:“《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  相似文献   

19.
很多关于方腊起义的文章和著作,都说方腊起义提出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口号,其根据是《容斋逸史》和《鸡肋篇》。原文是这样的:“(明教)亦诵《金刚经》,取以色见我为邪道,故不事神佛,但拜日月以为真佛。其说不经,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以无字连上句,大抵多如此解释。”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他出版了《文心雕龙创作论》。此文先阐述其《创作论》的创作契机,再解读其《讲疏》文本结构的三个环节,后解读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治学方法。王元化《讲疏》的治学方法是由考证推理方法论、说明研究方法论和分析综合方法论等三种方法论整合而成的。这对我们的科学研究仍然有启迪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