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任务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方法的统一性出发,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客观性,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出乎意料的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遭到质疑和消解,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仿佛已经不言而喻地被取消了。但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来看,美作为客体的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可能构成现实的“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只能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美和美感不能混淆,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体的属性;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美是客体的审美价值,美离不开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类社会,但是美可以而且事实上独立于每个审美主体的美感而显现出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去除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傲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三层方法论价值:一是使“主观”的社会科学走向“客观”;二是“宏观”的社会分析走向“具体”;三是“微观”的社会研究走向“真实”。  相似文献   

5.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理解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理解活动过程的分析和解释学上关于理解的客观性问题的不同观点的比较,认为对文本原意的理解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从理解的结果上看,能够实现理解的客观性。对理解的客观性的追求,是理解活动的重要目标。现实中存在的理解结论上的差异,除了主体的理解范式不同的原因之外,往往源于对同一文本不层面上的把握;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上的把握的对立,则意味着一方理解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论客观性     
本质上,客观性是一个标志事物处于意识之外之存在特性的哲学范畴,是人类对事物存在形式的指认结果。它在存在论上表征着独立性与自主性、确定性与必然性,在认识论上指示着精确性、普遍性、有效性,在社会影响上意味着正当性与合法性。追求客观性有着求真向善尚美等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古老的社会问题之一,人们在传统上倾向于用还原论来处理这类问题,由于全球性问题的不断涌现,才使当代人日益意识到复杂性问题以及复杂性思维在社会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导致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复杂性转向。  相似文献   

9.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来人们讨论文学的特殊性问题多着眼于文学的"审美"层面,而不怎么涉及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这里就专门着眼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来探讨文学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主要承载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容,严格说来它没有专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混合性、模糊性特征;从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它是一种弱意识形态;文学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位置大致处在与哲学、宗教相当的"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及其研究目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以及协调发展的,本来就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人类认识的整体之中.协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如下角度分析西方社会科学的起源一是明确社会科学的定义;二是分析社会科学产生的学术前提或理论前提;三是着眼于社会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四是分析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观念与传统.由此,我们体会到西方社会科学起源的多个面向人、人类社会、理性、科学、社会巨变与历史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文章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探索的"问题导向、学生主体"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做了多方面的论述,以期求教思政课教学研究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应加深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真正重视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CSSCI(2010-2011年)收录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浙江省社科类学术期刊存在着被CSSCI收录的社科类期刊总体种数偏少,社科类期刊中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太少,与其他经济水平接近的省市还有不小的距离,且近年来数量变化不大等问题,并从办刊机制、经营管理模式、办刊经费、编辑素质等方面分析出制约浙江省社科期刊影响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试用唯物主义数学观,论述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社会科学数学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提出社会科学完善取决于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云南社科类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作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发展进步,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家联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它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不可能互相替代,可能的只是互相补充和配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即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者;其他精神产品生产的指导者;政治决策的咨询和参谋者;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