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事物运动“十字定律”的提出事物运动万有平衡引控规律——简称事物运动“十字定律”,就是事物运动微观五大要素(时、位、量、因、性)的定性规律和事物运动宏观五大条件(定、限、差、控、失)的控性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事物运动微观五大要素正好五个字,事物运动宏观五大条件也正好五个字,五加五等于十,因此作者把它称为事物运动万有平衡引控论十字定律”.  相似文献   

2.
寻找再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语言一直是哲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何;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再现这个“本来面目”.事物是运动的,运动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但传统概念语言只能显示事物的线性关系,无法显示非线性的关系,从而无法再现事物的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以《周易》卦象为代表的象思维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毋庸讳言,哲学界为数不少的同志,长期以来囿于“新东西”与“旧东西”或“新”与“旧”的笼统提法,忽视和模糊了“新旧事物”与事物内部“新旧方面”之间的严格区别。有的同志就因为把事物内部新方面与旧方面的关系,等同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因而无法将新方面与旧方面之间解释成对立的统一,于是,进而得出了否定事物内部含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结论。比如,冯贵贤同志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旧两个方面吗?》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7期)就是如此。文章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新与旧是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一生一灭,新东西产生,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代谢旧东西;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都具有层次性,这一点,在我们对事物的管理中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层次的划分所谓层次,是指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所划分出来的系统结构.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都可以按照一定秩序进行分层.怎样对事物进行层次的划分,我认为有以下五种方式:1.以事物的空间秩序分层.如森林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地球可分为大气层、地壳层、地幔层、地核层.  相似文献   

5.
<正>否定之否定问题长期被人们当作“哲学之谜”而争论不休.近年来哲学界的争论再度活跃,随着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观点的质疑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传统的否定之否定观点是对复杂事物否定发展的一种简化和抽象,还停留在“具体一抽象”的认识阶段,还不是对客观对象和过程的综合和统一,有待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深化.事物的发展内因提供了主体性、基础性、可能性的依据,外因起着合成、影响和择向作用.否定是在内外因交互作用下由多种可能性向一种现实性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事物内部矛盾、外部矛盾、内外矛盾非线性作用的结果.1、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在肯定自身的同时也在否定自身.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这两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事物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7.
<正> 通常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的内因和根据,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的外因和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确切的。事物之间有本质联系,有些是很深刻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某些矛盾是根本矛盾。审物之间的矛盾,凡是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是根本矛盾的,与事物自身内的根本矛盾一样,也是这一事物的根据。一一般哲学著作关于本质联系(内部联系)的论述与关于内因和外因、根据和条件的论述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这里试以概括了一般著作有关观点的《辞海·哲学分册》中的几个条目  相似文献   

8.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9.
张进 《江西社会科学》2024,(1):149-158+207-208
21世纪以来,文艺美学领域出现了一股推测“事物间性”的热潮,这与全球变暖、生态恶化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其中,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以哈曼、莫顿等人为代表的“客体导向本体论”呈现了两条不同路径。前者遵循关系优先性地位,强调事物间性的内在构成性;后者将后撤的实体作为本体论前提,使事物间性成为漂浮在物体面前的感性配置空间。二者都试图摆脱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困扰现代哲学的“相关主义”,走向梅亚苏所谓的“伟大的外部”和庄子所说的“不期精粗”。在此过程中,文艺和美学有助于记录存在物之间的多种关系,切近事物的感知,创建新的间性联系。通过扭转既有的生存模式,我们有可能走向一种未来共存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0.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越国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文事物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中国江南滨海地区一个小国———越国 ,从立国之前的扑朔迷离到立国 ,从初霸、兴起到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春秋五霸之一 ,从被楚国所大败而衰落到最终被秦所灭亡 ,其间曲折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范本。这个范本的演绎 ,不仅仅只是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 ,而且也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互影响 ,共同谱写着浙江地区先秦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13.
在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时,有些同志提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把主要矛盾作为决定事物性质的观点,虽然并不十分流行,但是,主要矛盾和事物性质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的问题,至少还是一个疑问,是应当加以认真讨论的。一个事物具有它的相对稳定的质,因而,事物性质的相对独立性,就是它的质的规定性。这个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局里这几年增加了一些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青年同志,其中多数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也有一些同志存在较多缺点。前些时,我对个别青年同志的缺点,采取了对待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那样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批评,结果,不但没有促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反而造成了思想隔阂,甚至不愿和我接近。后来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帮助下,改进了工作方法,对这些同志的缺点,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首先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如下的两个重要事实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是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个是毛泽东同志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并指引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两个事实,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来看,也无论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都是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认识论传统揭示了本质及其属性是物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经验;物的现象学生存论传统揭示出使用是物(用具)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有用性的经验;随后又揭示出游戏因素,这构成了艺术经验.上述传统中无用性被看作是阻碍理解物的因素.无用意味着物之有用性的消失,使得物的现成性得以体现.但是无用与有用共同构成了物之意义的基础.对物的无用性的重视表现了不同于物的现象学理论的地方:无用使得物之用得以持存;彰显了用者的情感世界,更提供了为人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 自然美的本质是什么?李泽厚同志认为,“一个自然物美不美,对一个自然物能不能产生美感,能不能欣赏它,这决不偶然,它首先并不决定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首先被决定于自然物在社会时代中的广泛客观社会性质。”自然物的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人化的自然’,就是“把自然美的产生、发展放在与客观社会的历史行程的联系中考察,从实践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中,历史地具体地来把握和了解自然对象与人类生活实践的丰富、多样、复杂、变化的客观联系,它对人类生活的客观的关系、地位、作用、价值、意义等等,说明它们构成了自然或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自然美丑的本质”。由此可以明显看到,李泽厚同志认为自然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自然事物的社会性规定的,而作为自然事物的这种社会性,又是以自然、自然物对人是否具有经济方面的“有利、有用、有益”为尺度的。当自然事物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产生经济功利性时,自然、自然物就具有了社会性,就成为美的。我认为这个论断不能正确地揭示自然的美丑本质,因此愿提出浅见求教。 (二)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学术界过去和近几年来都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未完全取得一致意见,对于在总体上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大家没有异议。分歧主要是集中在对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能否各自单独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完全平列,等等。本文拟就上述有关问题试作一些分析,以表明我们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河海大学肖太陶先生所著《事物的辩证法》于1993年11月出版.虽然素不相识,承蒙他寄赠一本,“敬请指正”.说“指正”谈不上,然而作者请你提点意见,总该有所表示吧,故写此文,与太陶先生商榷.先谈两点读后感:一是如书末河海大学出版社所写“内容提要”所说:“在一般辩证法理论的研究和表述上,独辟蹊径,颇具新见,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值得评介推荐;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代表吉林大学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地区1983年“人类与环境”问题大学生作文竞赛。题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