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鳞 《学术探索》2005,4(5):119-123
佤族的灵魂观是佤族的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对佤族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佤族的病患观衍生于佤族的灵魂观,是佤族灵魂观的延伸,与灵魂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佤族的病患观决定着佤族人民对疾病的治疗态度、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佛郎机现象"是明清时期中国中心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于中国地理知识的陈旧,兴于中国文化观念的保守,主要表现为排斥或漠视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势力不断向世界推进之时,"佛郎机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当代史学观念的反省和全球化进程推动着"非中心观"这一历史观念和研究取向的产生。通过对"中心观"的批判和摒弃以及对"中心"这一提法的质疑与否定,旨在树立"非中心"意识,培养多元化观点,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既重视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特殊性,又兼顾其共性和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中国史学研究视野和方法的转变。"非中心观"面临的实践及其理论本身的困境也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国刚 《文史哲》2006,(1):108-118
18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期,同样是其中国观的分水岭。之前欧洲人在神权思维支配下而进行的描绘中西共通性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基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对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立性的认识。不论是以黑格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还是以弗兰克、彭慕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中心取向”,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基本立场其实从未脱离欧洲本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评价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随时发生着变化,也同样取决于他们对这种异质文化有着怎样的需求。而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文化间令人满意的交流和汇通,仍然是一个需要人们苦苦思索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美国中国学界的柯文式"中国中心观",近三十多年来学术影响始终不衰.对此种取向在研究实践中的基本理路及其累积起来的认知效果,学界以往基本没有加以系统的检视.实际上,"中国中心观"所达致的实践后果,业已形成三种严重缺陷,即追寻内在连续性的迷途、作茧自缚的地方史路径和反东方学的东方学措辞.由此可知,所谓"范式危机"问题的本质,更多凸显了"中国中心观"式认识误区所造成的思维混乱.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的主要特征:语言学翻译观强调对等,文化翻译观强调交流.然后对比、分析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总结两者突出的区别性特点,接着以实例说明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语言学翻译观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文化翻译观更适合当今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在面子领域是否也有新的理论框架?对中美面子观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面子观在总体上呈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趋势;在面子策略选择上,美国人更倾向于采取直接交际的风格,而中国人倾向于采取间接交际风格.现在二者之间的差异在缩减.中美两国人在面子观上的相似之处在于对面子的所属有着共同的见解,在面子策略的选择上有相似的偏好.  相似文献   

8.
残疾观的演变:欧洲的例证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残疾的理解,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漠视到人道主义、从个体型残疾观到社会型残疾观的思想形成过程,欧洲应对残疾的思想即是例证。在欧洲,从漠视残疾人权益到人道主义残疾思想的转变体现为“医疗模式”的个体型残疾思想,从个体型残疾观到社会型残疾观的转向表明了欧洲社会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社会化模式的构建证明了欧洲社会从观念到行动的发展历程。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通过之时,欧洲残疾人社会化模式的启示在于中国社会直面残疾人问题的应有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哲学包含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论证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的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的学问,而这种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一直建基于自我观之上。自我的本质是什么,自我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言说方式。本文对目的论自我观和道义论自我观进行了梳理,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语境中,揭示了不同的自我观与政治观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自我在西方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习近平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从理论渊源上看,习近平这一文化观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至上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内容上看,习近平这一文化观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哲学社会科学观、精神文明观等,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地理学是中国近代认识西方文化及科学的入门学问和变革传统观念的利器。中国中心观是阻碍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瓶颈,其变革过程是曲折而艰难的,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世界观、文化观和思维方式转变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张仲民 《人文杂志》2003,(5):110-114
作为对"冲击-回应"说的反动,柯文"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范式自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注意,然而又由于它内在的矛盾性--过分强调了中国的内部因素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作用,会导致"中国中心"的困局.而从历史实际来看,引起中国近代变革的动力仍然在西力的进入,所以柯文这一研究范式仍有其巨大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说明近代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诗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荆世群 《船山学刊》2004,(2):175-177
群己关系即"群己之辨"是历史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探讨的是群体、群众、集体和个体、个人、自我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统儒学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主张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群己利益对立时,要求个体服从群体、牺牲自我,在群己关系上体现出了"无我论"的传统.佛学、道家学派在群己关系方面基本上主张"无我"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接触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以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群己观上赞成"无我"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了大量的西方伦理学著作,接受了布拉德雷、包尔生等人自我实现论的伦理思想,在群己观上主张"贵我"论和"精神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毛泽东又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在群己观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群己观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历史的深沉视野中客观地发掘“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塑造“人民”概念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予以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形象”进行部分吸收与主动转化,在奠定“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民”以身份属性与集体属性,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通过“人的本质”揭示了“权利”的本源和主体,即“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并突出关怀“人民”的重要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要求,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实践反馈。中国的人民之权利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价值先导性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话语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彻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韩愈时"情"的独特规定可以概括为:一种源于主体自觉的道德激情.其要点有二:一、"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的抒发、宣泄,而是带有强烈的道德属性;二、"德"并非外在的道德规约,而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决断.韩愈的抒情观很难在"言志"与"缘情"两大传统中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归属.对两种传统,他都是承中有变,在继承和扬弃中确立了"情""德"并重,张扬主体的抒情观.这种抒情观,本身即是抒情与明道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教师和学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中心”地位问题是外语教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分析传统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师“中心”观和交际教学理论主张的学生“中心”观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基于折中主义理论及折中教学法的师生互换“中心”地位观,并给出师生互换“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长式诉讼观不同于家长制和法律家长主义,它是一种带有压制性或强制性特征的诉讼理念.在不同语境下,家长制诉讼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家长式诉讼观是一个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体现.家长式诉讼观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发现客观真实,但同时也违反了处分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