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户兼业化与农村社区发展———兼论人口流动与农村发展的关系高强(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杨陵712100一、改革前没有农户兼业的农村社会改革前,为了集中资源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政府选择了城乡封闭的发展模式,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封闭的城乡关系,使农民既...  相似文献   

2.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进入历史上最快的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了。从产业流向看,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的转移,不仅呈现着由低到高的层次渐进性,而且还具有多层次交叉的特点,即兼业。围绕如何评价兼业这一经济和人口现象,经济学界和人口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我国农业人口兼业的现状和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因和局限性,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中央明确提出了“离不离土乡”与发展农村小集镇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离土不离乡”呢?先谈为什么要“离土”。我认为,其原因可大体归纳为两条:(一)我国农村人多地少,造成了大批劳动力剩余,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二)我国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而且需要发展农村各业。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它处于“剩余”状态时,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然而,当这些“剩余劳动力”与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条件相结合以后,就能够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就能够使农村各业得到发展。因此,部分农民“离土”,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然而,长期以来,这个理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阐述,反而受到种种责难。在苏联的经济学和哲学界都曾把它斥为“二元论”。我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什么“两种生产”理论,只是为了适应“两种生产一起抓”的需要,才强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文拟就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些探讨,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并求教于学术界。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是一八八四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两种生产”的观点,也是他历经三十八年来成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要有生活资料,没有生活资料,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命;另一方面,就是人类自身种的蕃衍,没有种的蕃衍,人类就不能延续后代。要解决这两个条件,就必须进行这  相似文献   

6.
“两种生产”一齐抓,不是要“两上”,而是“一上一下”,即把物质生产搞上去,把人口增长降下来。这是加速四化建设、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办法。对咸阳地区来说,也是当务之急。物质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的生产,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没有人口的生产,也就没有物质的生产,“两种生产”互相制约,互为条件,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两种生产”客观上要求有个适当的比例。特别在  相似文献   

7.
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并对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并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观点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来的。他说:“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恩选集第4卷第2页)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它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两种生产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本刊出版发行100期和中国新时期的人口学开始走向成熟之即,我们来对中国人口理论研究进行一番回顾与展望,特别是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一次再认识,就显得别有一番意义。本刊的创建与发展伴随着中国人口学的恢复、创建与发展,而两种生产理论又是这种人口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或者说它是我国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天对它进行一次再认识,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人口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一种很好的纪念。 在中国近20几年人口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两种生产理论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令当今老一代人口学者记忆犹新的是,70年代初期我国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实践和宣传群众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没有两种生产理论也就没有我国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实践。我们正是通过这一理论,系统、充分地解释和宣传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坚定了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和自觉性。因此,两种生产理论应该以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被载入中国计划生育和现代人口学的史册。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么,两种生产理论所包含的关于“物质生产的有计划性就决定了人的生产也是有计划的”这一基本观点似乎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形势而应该退出历史舞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起源于商末周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唐宋时期,胎教的内容主要是“正本”,唐宋以后,随着胎教影响范围的扩大和中医学的发展,早期的“慎所感”观点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胎教理论———“外象内感说”。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有许多观点与现代优生学不谋而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人口问题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探讨,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一、“两种生产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不少同志认为:在任何社会状态下,“两种生产”都对社会历史发展平行地起作用,即“‘两种生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的“一元论”唯物史观。主要理由有二:第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两种生产决定论”的思想;第二,所谓二元论,是指将物质和精神并列为世界的本源。“两种生产”都是物质性的生产,都是社会存在,所  相似文献   

11.
<正> 人口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我国真正自觉的人口教育则是从五十年代中叶党和政府提倡节制生育时开始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上拨乱反正以后,我国的人口教育才有了一个较快、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人口教育的力量还比较单薄,范围、内容比较狭窄,方法也比较单调,因而农民人口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当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已经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转变。笔者认为,是呼吁全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农民进行人口教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卢昕婵  桑暘 《西北人口》2008,29(5):83-8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滞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建立一种镶嵌在市场化医疗行业体制中的、截然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即由政府举办的完全公立性质的“农民医院”,并进行了方案比选和初步的成本效益估计,最后提出了配套新体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丁克”家庭的多学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克”家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从宏观上说这种现象暂时还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现象,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视。  相似文献   

14.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论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毛泽东的人口思想进行的评价,认为应该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历史地看待毛泽东当时的人口观点,毛泽东的主导思想是在阐述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不是强调人越多越好;第二部分是阐述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普”之后,毛泽东人口思想的主基调是提倡节育,主张有计划地生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适合当时条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第三部分是对五十年代批判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评价,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批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作用;第四部分是对广泛流传的“错批一人,多增三亿”提法的评价,认为这一提法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贾静 《人口学刊》2018,(6):86-97
墨西哥许多研究证明工业化的空间发展与人口聚集有密切关系,然而与人口分散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聚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人口分散出现端倪。就此现象,墨西哥学者持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迁移模式的改变源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福特主义工业化模式到弹性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在新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一种城市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城市体系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墨西哥50年代起人口聚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墨西哥的城市化已经进入集中分散时期,到达级差城市化的阶段。因此,大城市的人口出现分散,逐步迁移到中小城市,是级差城市化中的第三阶段。本文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为例,通过分析"人口分散化"政策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得出结论是墨西哥城的分散化发展模式,通过行政资源、产业和服务的均衡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变化,削弱了主要大城市的"资源中心"地位。国家对于中小城市在食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等值化分布,缓解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通过研究疏散化战略及其发展理念对墨西哥近几十年来城市政策的影响,以期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及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人口迁移在中国封建社会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王朝或政权所采取的民族人口迁移政策作了探讨。文章认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人口迁移政策主要有两种形式:强制性迁移和招抚性迁移;招抚性迁移是当时社会一种可称道的政策。不过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无论哪一种政策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上,有一篇名叫《试论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文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基本论点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互适应和相互矛盾,“过剩人口就是在两种生产的矛盾发展中产生的。”就是说,只要有两种生产及其相互适应、相互矛盾现象存在,过剩人口就成为一种必然性。其结论是,“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理论是普遍地适用于各社会形态的”。既然是“普遍”的,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是一个既关系到理论,又关系到实践的重要观点,我们认为,有进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否定两种生产理论的错误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至多不过是恩格斯后来对唯物史观的“补充”和“修正”,实质是“二元论”。这种错误观点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造成了莫大损害。粉碎“四人帮”之后,两种生产理论的本来面貌,开始得到恢复。但是,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在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地肯定人类自身生产也是“历史中决定性因素”,对社会制度起着制约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适应理论研究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仅就如何认识人类自身生产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口理论界对人口规律,特别是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进行了许多探讨,它对于总结我国31年来人口生产的教训,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揭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十分有益的。在讨论中,一些同志认为有一个适合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看法:一、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形态都要求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两者两适应,经济就发展,否则,经济发展就受到阻碍,产生各种人口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