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顾雏军看中国媒体舆论立场顾雏军被捕后,媒体对顾雏军及格林柯尔系的追击报道几乎铺天盖地,从对顾雏军发家史中的“原罪”挖掘、郎顾之争回顾,到曝光格林柯尔并购科龙、亚星客车等企业时,对顾雏军所采用的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都进行了掘地三尺式的深度报道。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媒体面前,顾雏军一向表现得太过自信与高调,其在资本市场的高调征伐引来许多媒体的强烈兴趣,从顾的并购手段、资金来源、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追踪,在媒体的聚光灯长时间照射之下,企业或领导者的问题就容易被无限放大,而领导者的自得与自满更容易引来同行的攻…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国的媒体特别喜欢和三类人“谈恋爱”。其中有一类就是顾雏军这类带有东方神秘色彩和英国绅士风度的人,近的像董桥,远的像陈寅恪,都曾经在中国的报纸上卷起来自伦敦的迷雾,顾雏军只是最近的例子而已。  相似文献   

3.
由西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于 2 0 0 4年 5月 2 2~ 2 3日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与会代表 16 0 0余人 ,其中有马蔚华、董明珠、王璞、彭剑峰、刘永好、顾雏军、南存辉、冯仑、万捷、刘积仁、陈东升等在内的 30 0余名全国知名企业家 ,有来自于全国 89所商学院的院长和MBA中心主任 ,同时还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管理世界、中国MBA网等 4 0余家新闻媒体。本届论坛以“财智时代 :企业与MBA”为主题 ,以“引领优势、展现MBA实力风采 ;激发活力、弘扬MBA实战精神 ;通力协作、共创MBA实效…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编辑部:我们注意到,近来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出现了重大的学术争论。这种争论在200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讨论时就已经开始。当时,在香港学者郎咸平批评私营企业主顾雏军侵吞国有财产之后,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问题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后来,顾雏军因涉嫌经济犯罪而被捕,但争论依然存在。最近,我读到某位专家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所作演讲的报道,呼吁要“坚守主流”。他对人们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颇有意见,针锋相对地强调要谨防平均主义,说:“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  相似文献   

5.
都是招儿     
最近流行挑战。但面对挑战,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吭气,一个是不吭气,吭气不吭气都会有个结果。在媒体和分析家眼中,好像一贯是不吭气或者少吭气的更高明些。一向是郎咸平挑战民企和国企老板们,有的刚好就被郎挑下马去,比如唐万里、顾雏军。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中国消费类电子公司购并潮风起云涌。顾雏军资本操作的失败促成了海信购并科龙,长虹购并美菱,而海尔竞购美泰克的失败,更将这一购并潮退向了高潮。在竞争激烈的消费类电子市场中,中国公司面临着利润下滑的困境。中国公司在成长方式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和尝试,试图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发展,摆脱困境。并购背后体现的企业成长战略选择,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郎咸平所到之处必定语出惊人,他以自己犀利而独到的见解带给人全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维。2001年,郎咸平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2004年,他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斥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先后对顾雏军并购案、海尔管理层曲线 MBO、TCL 产权改革等问题进行剖析,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指出当时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兴起了一阵"郎旋风"。其中,以"郎顾之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烧”、“擐”、“鬻”、“■”、“■”、“欶”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农”、“趮”、“■”、“■”、“■”、“■”、“■”、“懑”、“淖”、“■”、“劷”、“豧”、“■”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9.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再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攮”、“削”、“摷”、“扚”、“踒”、“縻”、“解”、“褪”、“瘝”、“煍”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扚”、“沰”、“(■)”、“揌”、“(■)”、“(■)”、“荡”、“顉”、“(■)”、“矕”、“趣”、“(■)”、“渻”、“(■)”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0.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旅”、“拌”、“科”、“远”、“(■)”、“(■)”、“(■)”、“捾”、“(■)”、“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1.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12.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5个,其中“蝶”、“下”、“降”、“冲”、“[目聂]”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食掌] ”、“揰”、“嬔”、“鵮”、“ ”、“胤”、“縼”、“煠”、“ ”、“烃”、“烼”、“ ”、“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3.
《列子》在用词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有不少口语词。对“播迁”、“放生”、“附(抚)膺”、“孩抱”、“积年”、“解颜”、“居产”、“难色”、“穷毒”、“邻居”、“呻呼”、“施为”、“晓悟”、“意虑”、“稚齿”、“经涉”等16个中古时期的新兴词语进行考察,结果证明《列子》成书于东汉以降、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4.
稿约     
《高校社科动态》2009,(4):F0004-F0004
《高校社科动态》辟有“学术会议述要”、“综述述评”、“学科研究展望”、“学科建设”、“理论争鸣论点辑要”、“科研心得交流”、“研究生课题”、“研究生论文摘要”、“国外社科动态译介”、“情报资料”、“高校社科机构简介”等栏目。欢迎撰写下列方面的稿件。  相似文献   

15.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渐进”、“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20.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