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一个非常显著的审美特征是"野",它不像精英文学、主流文学那般"正统"、"文雅","含蓄",它直朴、奔放,非常放得开,行得远,可谓无拘无束、来去自由。这种"野味",既表现在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方面,也体现在作品的语言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俗小说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2 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为“乡土文学”、“地域文学”、“田园小说”、“乡镇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等。本文认为 ,“现代民俗小说”作为一个创作倾向术语 ,可以概括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可以涵盖上述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并在文学史上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成因  相似文献   

4.
铁凝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独特的民俗经验与文化感悟,作品中夹杂大量的民俗事象书写,而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蕴引人深思。铁凝小说的民俗书写,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百态,并通过民俗表象透视其文化意义,继而追寻人生与社会的终极奥义,达到真实与艺术的高度契合。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铁凝小说,分析民俗事象、民俗心理及社会文化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挖掘文本内容之外的精神立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读铁凝的创作理念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 :一、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 ,改变了“小道”之说 ,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二、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戒”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 ,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三、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四、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另外 ,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地域特色文学有了新的变化。林希的“津味小说”异军突起 ,受到文坛的关注。对其代表作做了文体与内涵的分析 ;结合作家经历 ,指出他的写作特点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 ,以杂色闲人揭示老城人生 ,以社会现象反观当代世相。他不仅推进了天津文学的创作 ,而且提高了中国当代市井小说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作家彭承忠以中年的人生感悟,成熟的艺术创作力,运用现代传媒的表现手面——影视文学:视频画面,向人们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原汁原味的生存状况以及独特文化风情。他的代表作《打把剪刀送姐姐》从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营造出独特的土家族地域环境及生活环境,张扬土家文化外在美,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茅盾和张恨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报人"身份和经历的影响是这三位作家小说创作的共同特点。它以富于层次性的方式显示了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特性,并从特定方面彰显了中国近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从与报刊关系角度看文学创作,还可以促使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进入大视域并有效回归到创作现场。  相似文献   

9.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俗范式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中 ,有丰富的民俗内容。武侠小说文体的早期发展 ,突出展示为对民俗的崇尚 ,姑且可以称为“民俗时代”。武侠小说中的民俗趣味 ,表现为一种狂欢诗意。还要注意的是 ,武侠小说中的民俗 ,并非原初民俗事象的记录 ,而有着文化化和理想化的变异。探讨武侠小说研究的民俗范式 ,提示我们在整个通俗小说研究中 ,民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言梦幻小说是明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心理学泄导理论的角度而言,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创作是创作主体积郁已久的情感的泄导。明清文言梦幻小说中郁结情感的泄导主要包括指斥社会不平的、感慨用世不能的、哀叹婚恋不当的,其审美功能体现在完成郁结情感的宣泄、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达到身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乔利是国际文坛著名的澳大利亚女作家。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怪诞离奇、滑稽可笑、哀怨有趣;作品的人物多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行为古怪的人。本文认为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视角,其作品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结果,也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必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乡土小说和以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田园乡土小说标示着现代乡土文学的两种艺术倾向,但从审美角度审视,后者是对小说现实功利因素的超越和对艺术本性的回归。文章在概括阐述两种乡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及艺术特征之后,着重以沈从文早年生活和具体作品互训的方式,阐释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17.
情节与空灵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及其孩提的天性 ,长期以来 ,中外儿童文苑始终向往故事情节的传统魅力 ,始终把情节的趣味性视为一条不可更易的美学原则。但是 ,改革开放促使西方现代文艺观念登陆中国之后 ,少年儿童的阅读兴味和作家对于生活的审美标尺相应发生了巨变 ,造成昔日传统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嬗变 ,造成儿童小说从注重情节向淡化情节的转移 ,造成文学空灵美现象的频频发生。昔日那种形式单一、表现手法陈旧和艺术风格呆板的弊病 ,终于透过作家们的创新突破而得到救治。  相似文献   

18.
徐念慈的小说美学研究 ,对近代小说美学理论有突出的贡献。他以公允的态度对小说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辩证的论述。其小说社会学研究 ,开中国小说社会学研究之先河。他参考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对小说的艺术特性进行美学研究 ,发表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的叙事与该时期的大众文化亲缘密切。作者立足大众文化立场.体现大众关怀.表达大众审美趣味,形成谐俗性叙事的文化品位。这表明,即使是正统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在文化观念、叙事角度和话语选择方面,亦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刘影响。同时,又以其亲和大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文化与文学传播,显示出世情小说独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