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基本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范畴的名称,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逻辑体系,应该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寻找出它的基本经济范畴。一九八二年我在《经济学周报》第四期的一篇短文中,提出净产品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经济范畴的问题。我不同意斯大林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下的定义。斯大林的定义不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的描述或论述。因为从斯大林所下的定义中,难以理解它是属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或某个方面的生产关系,难以理解它是人们生产关系的凝结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经济运动有没有一条基本规律?应当从什么地方入手认识、研究、发现和概括这一规律?1952年,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算是回答了这一巨大课题。从那时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斯大林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而且指出了概括这一规律应入手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斯大林的定义是否科学、严谨、准确、完善?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疑问。我们愿以此文参加讨论,以期求得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学者们普遍都肯定了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表述是正确的。斯大林说:“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在于对这个“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所讲的“需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对内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援外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多需要的观点,就是多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的论述的曲解,成了我国现实生活中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的理论依据。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实在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从而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并为我们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1、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质疑众所周知,斯大林曾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过一个定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选集》下册,第56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各种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经济理论方面主要是照搬了斯大林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我深感斯大林的上述定义既不完整,也不准确,而且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和绝对化。表现如下:一、斯大林没有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这个根本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  相似文献   

7.
最近,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斯大林的经济理论,提出了各种商榷意见。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目的的表述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较为笼统和不够完善。如: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手段问题,他虽然提出了“用在高度技  相似文献   

8.
<正>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概括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其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特别是如何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指导生产,这是过去很少研究论证的问题。本文打算就这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国经济理论界进行了多次讨论,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但绝大多数同志对斯大林的表述即“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②还持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一众所周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如下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页)。这个表述虽然触及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核心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尚有很大局限性的情况下,斯大林并未能从范畴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而人们不可能利用社  相似文献   

11.
生产目的和经济效果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的统一。没有经济效果也就谈不上生产目的。这一点过去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谈生产目的常常忽略了经济效果。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讲义中,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时,往往只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或利润,没有同时强调资本家要用最少的预付资本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在论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时,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那一段表述,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应该说,斯大林提出了决定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都有若干个客观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其中又必定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那末,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一个时刻不能偏离的方向性问题。 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贡献之一,就是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侓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斯大林是这样表述基本经济规律的:“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对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提出疑义,《学术月刊》1979年第12期刊登了洪远朋同志的《应该恢复马克思的定义》一文,认定斯大林的这个定义所包括的内容“少了许多”“不应该少”的东西,“又片面强调了一些东西”,因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应当正本清源,恢复马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阅读了秦正为副教授所著《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颇有感慨。该书对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既考察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也论述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详细分析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和党际战略,还对与斯大林国家利益观密切相关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观和世界历史观以及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历史地位、国内外影响、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进行了综合评析。该书不仅在内容上对“斯大林国家利益观”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诸多创新,总体而言是极富新意和启迪的一本著作。  相似文献   

15.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论的重大课题之一。自从斯大林同志于一九五二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做了第一次表述以来,我国理论界进行了长期研究,写了许多论文,虽然有人提出过质疑,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斯大林的表述,对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影响。斯大林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的表述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①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基本经济规律。关于这个规律的内容,斯大林曾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上面这个表述,虽然表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手段,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而其目的则在于“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但表述得非常笼统而不完善。例如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手段问题,虽然提出了“用高度技术基础”的方法,但未说明这种高度技术基础的具体内容,特别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基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在认识上有所前进,在理论上有所深化,这对当前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加速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是颇有裨益的。在讨论中,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志认为斯大林的“表述”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但是,也有不少的异议。在这些异议中,我认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是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文选》(下)第602页)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马列主义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贡献。本文拟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民族问题在马列主义学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时,必须研究民族问题,在研究民族问题时,首先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四个特征应如何理解。 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给资产阶级民族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第294页)这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大贡献。后来斯大林根据实践的检验,觉得该定义不够确切,于是在1929年将上述定义改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