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晚清地方文本中有关滩簧的话语叙述,成为滩簧最早的原罪,后来的大众舆论媒介——报刊,继承了官方话语模式与叙述策略,建构出滩簧的负面形象。演滩簧,看滩簧,成为一种社会病态的隐喻与象征,以至民众谈"簧"色变。为此,滩簧曲艺多次改易名目演出。在1935年禁演滩簧风波中,官方利用报刊发起对滩簧的舆论围剿,地方艺人为了缓解来自官方的压制,被迫进行改良,改良新剧《克宝桥》试演大获成功,滩簧曲艺的社会教育功能获得官方认可,滩簧改名无锡文戏,从而实现了自我救赎。双方的互动角力既重塑了文化精英对滩簧戏曲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也反映出三十年代无锡滩簧改良契合了当时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2.
研究戏剧史的同志认为,现代戏是从辛亥革命算起的。他们指出最早的现代戏是上海的“新舞台”,剧目是《黑籍冤魂》①。由此可以断定,现代戏包括解放前的时装戏、文明戏。据此,解放前琼剧中的时装戏、文明戏,也算现代戏。琼剧从“五四”运动后,经徐成章等发起的“土戏改良”运动,现代戏便出现逢勃发展的新局面。当时《大义灭亲》、《灭种婚姻》等现代戏的广泛演出,曾激发一代海南青年投身革命,也为现代戏自身的发展打下基  相似文献   

3.
民国是京剧发展的黄金时代,上海是民国京剧的最大市场。民国时期的上海京剧市场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戏院,但这些戏院的经营模式却有着基本的规律。从戏院的组建来看,以租赁(或创建)舞台、筹股合资(或独资经营)和组建团队为一般流程;从经营策略来看,以聘请名角、排演新戏和班底演出为主要形式。了解上海京剧市场的基本经营模式,可为今日京剧市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北京舞台     
7月,上海话剧成北京风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6月底携四台话剧进京,从6月24日至7月10日在长安大戏院和首都剧场演出15场,这是近年来上海话剧界最大规模的进京演出。这些剧目都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0年以来排演的新作,汇集了上海话剧创作的最强阵容,焦晃、尹铸胜、林栋甫、徐峥、焦媛等近五十位演员参加演出,其中有十三位国家一级演员、五位"梅花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2005年和2006年上海舞台演出信息结果表明,目前对上海舞台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内舞台文化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来自我国香港、北京、台湾等地区;按演出内容划分,影响力由高至低依次为音乐会、演唱会、歌舞、戏曲曲艺、戏剧歌剧、少儿文艺、音乐剧。针对目前上海舞台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应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的舞台演出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增强居民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上海报刊中的服饰时尚信息是民国史和服装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但是存在如何准确取得信息和正确运用的方法论问题.就民国上海服装史研究而言,当时上海报刊中的服饰信息既显重要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此类信息可以基于由资料收集、指向归类、信息提取和图景构建等四部分构成的模式加以选取.它们主要有服饰时尚的描述型、评价型以及外来服饰流行信息等三大类别,且对于当时的衣着风尚以及服装史研究各有不同的作用.根据服装史研究的相关目的和内容,依据信息选取模式和信息分类,合理、有效、科学地应用当时报刊中的服饰时尚信息,可以真实地展现民国上海服装面貌.  相似文献   

7.
上海时代1927年10月3日,鲁迅到了上海,8日和许广平一起从旅馆搬到了景云里的寓所.鲁迅至逝世的前九年间一直生活在上海.鲁迅从写《狂人日记》起,开始了正式的文学活动,直到他逝世为止,写作时间共有十八年.上海时代的九年,是鲁迅做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九年.这九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前九年的两倍,而其中最后三年的工作量又相当于前六年的工作量.在十八年期  相似文献   

8.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创办的,由我国新闻界的革命先辈、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助编。从1919年“五四”到1925年“五卅”六年内,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有过重大的贡献。《觉悟》副刊于1919年6日16日首次在上海《民国日报》第八版出现,在这之前,每天三大张的《民国日报》原有副刊两半版,约四千余字,在八版的叫《民国闲话》;在十二版的叫《民国小说》。从5月12日起,邵力予先把《民国小说》停了,改出《大家讨贼救国》,《民国闲话》这个副刊仍在续出。从5月25日开始,八版上出了《民国小说、闲话合刊》。但由于《大家讨贼救国》这一新副刊,办得越来越有生气,使这个《合刊》黯然失色。当6月10日曹、陆、章三个卖国贼滚下台的消息传开后,从编者到群众,情绪万分激动,合刊也就停办,改出《救国余闻》,直到6月15日,出了五期。到16日,就又改《觉悟》新名初刊。当时,这些新、旧副刊都不编号,《觉悟》也如此。  相似文献   

9.
肖晶  厉恩宝 《金陵瞭望》2009,(29):84-84
11月26、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导演的小剧场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在江南631牛达剧场隆重上演。自2007年至今,《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已经演出了近千场.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武汉、苏州,所到之处均掀起了“两只狗”的热浪。该剧是一出由演员通过即兴表演编创的演出。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学堂开办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最初分设西学专斋与中学专斋,任命姚文栋为督办、谷如墉为中斋总理,李提摩泰博士Richard Thmothy(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为西斋总理。西斋大部分聘请英籍教习(当时学校教师都称教习),用原文本讲授,所以西斋学生有许多后来当了中等学校英语教员。民国元年改名山西大学校,取消了中西两斋,依照新章改设本科与预科,本科分为文,法、工三科。民国五年九月开办文科国文学类,民国八年九月开办英文学类。民国二十年校名改称山西大学,文法工三科改称文法工三个学院,各门学类改称学系,仍为四  相似文献   

11.
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明代以来,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腔调相结合,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潮剧,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闽剧、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2.
越剧的根在民间,最初称“落地唱书”,1906年尝试了使用角色妆扮代言体的表演形式,开启了戏曲化道路。1920年艺人闯班进入上海大都市,获得了生存机遇,女子越剧随后风靡一时,越剧中心从浙江农村转向上海。“孤岛”时期又为越剧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和时间。袁雪芬的“新越剧”改革使越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新兴达到高峰。越剧的新兴是不断寻找自身艺术特质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中国近代商业和时尚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京剧“坤班”、女子新剧团以及“男女合演”现象相继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和电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有着先天的戏曲文化传统,具备公认的地域和人才优势,在21世纪到来之际,江苏的古典戏曲研究将较其它学科更具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完全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将其与本省高校(包括驻苏部属高校)有关学科建设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最终建成国家级研究和教学基地。它不仅理所当然地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柱,在全国范围内,无疑也将在沟通南北、振兴曲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形成国内古典戏曲研究的一个中心。显而易见,这反过来必定也使得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的地位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歌剧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学习与借鉴欧洲传统歌剧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许多优秀歌剧作品不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堪比西方歌剧。然而,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影响着歌剧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许多优秀的新歌剧"昙花一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探索一条我国歌剧自己的道路还需要歌剧创作者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戏曲刻家,起于元,盛于明,继于清。明中期之后,戏曲刻书重心移至南方。浙江继元而盛。江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江苏金陵(今南京),书坊林立,蔚为大观。清代戏曲刻书继明而盛,官刻与私刻的曲谱、曲选、汇刻等空前繁富。本文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刊本名目等情况,对江浙一带的刻本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徐州梆子,是产生与活跃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地方戏曲,是梆子声腔大家庭中一个颇具特色独立的剧种,尤其是其戏曲音乐,虽与豫剧、山东梆子颇多渊源关系,但个性鲜明,在梆子声腔体系中卓然特立。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徐州梆子,是产生与活跃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地方戏曲,是梆子声腔大家庭中一个颇具特色独立的剧种,尤其是其戏曲音乐,虽与豫剧、山东梆子颇多渊源关系,但个性鲜明,在梆子声腔体系中卓然特立。  相似文献   

20.
海盐腔的来源及本体原貌历来是中国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根据海盐有关地名传说及戏曲史资料,可推证海盐腔乃秦始皇遣派关中、中原的"囚民"来浙北沿海挖河晒盐、筑宫造桥后留下的"迁民"所带来的,历经千年而在当地民间流传.海盐腔在南宋时得到第一次改革与勃兴,至明初海盐腔内部自然发生了第二次改革与勃兴,最终裂变为昆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