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与探索》杂志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学术论坛上走过了十年,刊登了洋洋千万言的文字。她勇于求索创新的风格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已经为学人所公认。作为这本杂志的热情读者和热心作者,此时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我想,中国社会科学界的许多同人,特别是年轻人,也会怀着同样的感情。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学术界的后学,我把《学习与探索》视为自己的良师和知交。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发表了我的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常常渴望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之中,他们能超越腐蚀当今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学习与探索》就以它追求真理、不避风险的热情和正直的学术良心,在创造着这种氛围。使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新手有信心在中国学术界这条凄冷的路上走下去——尽管这条路曾经送走过很多的怨鬼冤魂。  相似文献   

2.
《学习与探索》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作为杂志,办刊十年也许并不罕见,然而,《学习与探索》走过的十年却是不平凡的。因为这十年恰恰是我国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是社会科学研究冲破种种束缚大步迈进的十年。这十年,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面临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学术理论各界在空前活跃的同时也经受着重大的冲击。而《学习与探索》在这种荆棘丛生的形势下并不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未在种种难题前退缩,而是敢于面向社会,面对“禁区”。作为社会科学杂志,如此自觉、主动地为学术理论界提供  相似文献   

3.
《学习与探索》作为理论园地的一株幼松,已经傲然于理论探索的严寒与酷暑之中十个年头了。我为她高兴!为她骄傲!为她自豪! 十年来,我是她热情的读者、积极的作者,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中青年哲学理论工作者,她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我在理论上不断前进的阶梯! 《学习与探索》有自己的理论风格,这就是学习、探索的风格。所谓“学习”,就是  相似文献   

4.
收到《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专栏的约稿信,自然十分高兴。这么个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界出过不少风头的刊物,一晃十年,虽未见活得太精壮,却也算得上对得起学术良心。该怎么说呢?也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政治局面大好的一个明证吧。在两年前,也是这个刊物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说,这些年,《学习与探索》卖的就是“人学”这盘菜。这话今天我也觉得没有大错。这些年来,《学习与探索》发表的文章不少,专栏也办了一些,可是,无论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影响未必都大过同类的刊物;而“人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探索》杂志在松花江畔创刊已经十年了,我在东海之滨也做了它整整十年的读者。我认为,把《学习与探索》与国内其他同类刊物相比,它至少有如下几点是值得提出的: 第一,《学习与探索》努力地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前进取同一步骤,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促进思想解放,到提倡文化问题研究,再到宣传改革开放,它都是旗帜鲜明的。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应该说也还有些风风雨雨,但《学习与探索》却没有象有的刊物那样,闻“风”而动,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6.
值此《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之际,作为刊物的老读者,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十年来,在编辑先生们的努力之下,刊物办得相当有生气。我想用“名副其实”四个字来形容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我们这个民族太需要学习和探索了。我们吃够了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教条主义和偶像崇拜的苦头。唯有学习和探索能够救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在学习和探索中为我们争得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天下。可是胜利以后,由于教条主义和偶像崇拜作祟,不那么喜欢学习,尤其是不那么喜欢探索了,结果吃了大亏,什么“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搞得一塌糊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从灾难中猛醒,重新开始学习和探索,打破了许多历来认为天经地义的教条,打破了许多偶像,我们便又大踏步地前进了。改革的10年是学习的10年,探索的10  相似文献   

7.
《学习与探索》杂志创刊十周年到了。这是一个值得祝贺的时刻。这十年,大体相当于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但是,经历了这十年变革的人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多么可喜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整个社会生活都有了多么巨大的进步。这是我们在广阔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十年,因而也是重新学习的十年; 这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创新的十年,因而也是奋力探索的十年。因此,也可以说,学习与探索,从两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我们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进取风貌。我很赞成《学习与探索》办刊宗旨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历史责任、选题要求、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8.
1983年是值得怀念的一年。当时《学习与探索》正处于困难的境地,恰好我有一篇题目为《论封建结构振荡与自救方法的失败》的文章在编辑部。这篇文章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封建结构,我内心很怕它发表后会给杂志带来新的麻烦,所以想把它要回来,暂时不发表。可是我又有点犹豫,因为《学习与探索》一直很支持自己的研究工作,现在他们遇到了困难,本应该给他们支持和关怀,把文章要回来,是不是会产生误会,认为在困难的时候拆台,把好意误解为是一种“落井下石”的行为。我当时的处境也不妙,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我,还是正正经经地搞点学问,不要再去搞那些“奇谈怪论”了。我很矛眉,十分犹豫,不知该不该将那篇文章要回来。正在我感到左右  相似文献   

9.
《学习与探索》走过了十年探索的路,在解放思想、发展学术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任。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学术刊物最好的评价。记得十年前,是我建议采用这个刊名的。其用意在提倡重新学习马克思,努力探索未知的真理。我是这个刊物积极撰稿人之一,曾在这个园地发表过一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如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新见解,提出“速度型”与“结构型”两种经济增长模式,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的批判,等等。不言而喻,我也曾给《学习与探索》惹过一些麻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风雨雷电,作者和刊物编辑部之间总是维系一种互相爱护和支持的关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以为,今后要把刊物办得更好,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掀开改革开放新一页的十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十年,也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并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的十年。《学习与探索》是沐浴着三中全会的春风而诞生的,是和三中全会的路线同呼吸共命运的。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一个接一个地被突破,新课题、新观念、新体系的探索犹如井喷似的令人眼花缭乱,理论新人一批胜过一批地涌现出来。在凡此种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开拓大发展中,都有着《学习与探索》的一份贡献。如果把当前我国上千种思想理论刊物所发出的声音比作一曲无比丰富的交响乐,那末,《学习与探索》所发出的声音就是那些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动人心弦的声音之一。十年辛苦非寻常。在杂志如林、面临严重竞争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省级刊物,《学习与探索》能办得这样吸引人,有着全国性的影响,是因为编辑部的同志们真正努力按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于1989年8月25日举行“纪念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联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奋斗》杂志社等兄弟出版单位的同志以及省委党校、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学习与探索》坚持“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的办刊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盛赞她积极、热情地团结、培育、扶植中青年作者;对于她能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理论的热点,发表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好文章表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 在学习与探索的道路上-一一祝贺《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 不断探索是理论发展的生命 理论界良心的拍击新时代觉醒的证明一一写在《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 再学习与再探索 理论的探索与探索的理论 我的几句心里话 未完结的探索 在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前进 弘扬探索精神 名副其实 在学习和探索中前进 学习探索努力开创 编辑一一一项崇高的事业 愿贵刊为法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继续开拓 十年风雨一方天地 建立知识分子的自由论坛 敢于探素扶植新秀 超越民族性格的不自由 写在《学习与探索》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 …  相似文献   

13.
经济效率: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学界最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天勇在《学习与探索》创刊百期之际,作为刊物的老作者、老读者,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建议《学习与探索》在今后组选稿件时,应把研究“经济效率”的文章作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学习与探索》以真诚的理论家的良智召唤着作者,感染着读者,在北方、在中国,都显示了她特有的精神魅力。对这一切,我是有深深的依恋之情的。然而,赞美之辞不必多说,因为她的作品在那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曾受过最高的关注;感激的话也不能多说,因为我至今也没有能够献出上乘之作。所以,今天的正事,仍然是再学习、再探索。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再认识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列宁曾明确地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它没有定型,也不可能定型。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运行了70年后,邓小平又斩钉截铁地断言,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当然,这里的“不定型”、“不清楚”并不是指它的最终  相似文献   

15.
燕秦 《社会》1996,(11)
上海大学的《社会》,是研究大到人类社会,小到社区家庭的专业刊物。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社会,切入社会,并以其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影响到现代的中国与世界。尽管其影响力无法严格地加以度量,但她的巩固、发展和壮大,她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就是这种影响力的可靠证明。1988年,我认识了《社会》,屈指算来,已是8个年头了。我与《社会》相识8年,就忠实地阅读了8年,并为她撰稿8年。应当说,我与《社会》深交了8年。在8年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社会院一所很好的学校,凡是在《社会厂就读”的人,都会在“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与探索》创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它与我们的改革事业同命运,并且始终站在理论战线的前列。在批判封建主义、宣传人道主义和推进改革的斗争中,它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堡垒,为新的理论体系浇灌基础。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与探索》的十年历程也几经波折。但是,春寒毕竟过去,它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北国大地上,我们为有《学习与探索》这样的理论刊物而自豪。作为一个由《学习与探索》扶植起来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锤炼思想武器的洪炉。在一些刊物以拾名家宿儒的余唾为荣时,《学习与探索》却热情地向中青年学者敞开大门,发表了大量思想新颖、  相似文献   

17.
我和德田美荣子相识在西子湖畔。那是在1990年春季的“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在开幕词后,我介绍了她一家三口:三教授、两博士,正如李芒同志所说,是个书香世家。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身材不高,端庄安详,言语不多却平易近人。当我和他的长子德田武先生(明治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闲聊时,她一旁关注地笑着说,我儿子话少啊,切莫见怪,是一副慈母的体贴胸怀。再看到她已是古稀之年,却精神矍砾而处处细心周到地照顾八旬老夫,又是一位贤淑的妻子的温存。这些使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位具有良好的传统教育的日本知识女性。后来,读到她寄来的杂志《初心》和《杭州之旅》上的短歌,我的印象更深了。今年七月,我们又在长春见面了。这次是在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而召开的“中日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王永福 《社会工作》2008,(19):64-64
2001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县民政局工作,上班第一天在办公室桌上看到一本《社会工作》杂志,随手翻开一看,就立即被里面的栏目和内容所吸引。没想到第一次和《社会工作》杂志有了“约会”,竟和她“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值此《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之际,出于对贵刊的热爱,讲点真情实感,不能视为分外话。创办受人们所喜欢的刊物,甚不容易,特别已有十载纂组英华的经历,时间也不为短,“十年树木”,正是成林之时。有读书癖的人,无过于爱读杂志,在“杂”中能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喜欢《学习与探索》,因为人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征程中探索。学什么?各有所业,侧重不同;探索什么?各有所好,蹊径有别。从史学来说,目前有“危机”之论,使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与探索》沐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而诞生,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她以自己的执着追求在中国学术界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为中国的理论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求实、创新——这是《学习与探索》留给人的最鲜明印象。理论研究归根到底说来,就是为了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提出的新课题,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去行动,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已有的理论。那种不敢为天下先,在纯粹的思辨领域里兜圈子,只能会导致理论的窒息。《学习与探索》从一诞生,就紧贴时代的脉搏,勇于正视现实社会生活,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