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莉娜 《求是学刊》2002,29(6):51-55
逻辑方法曾囿于哲学视野之内 ,为哲学论证服务 ;外化于哲学视野的逻辑方法 ,发展成为哲学分析的有效工具 ;现代逻辑以特有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改变了哲学的发展方向。对哲学进行逻辑分析、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 ,构成了 2 0世纪逻辑与哲学多姿多彩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自然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观点认为,传统逻辑是用自然语言表述的,现代逻辑是用形式语言表述的.这种观点暗示着现代逻辑不能解决自然语言中的问题,而传统逻辑能够解决.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虽然有形式方而的区别,但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句法和语义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谓词结构.由此区别出发,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形成了对自然语言的不同解释.而后者的能力无疑更强.  相似文献   

3.
卡尔纳普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一贯坚持和实践逻辑经验主义统一科学和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目标,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探讨和澄清哲学问题.<世界的逻辑构造>正是他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科学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他用理性的重构来建立构造系统,并描述其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创立演驿逻辑、培根批判亚氏逻辑提出归纳逻辑,到莱布尼兹肯定亚氏逻辑提出逻辑的数学形式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新的逻辑方法的形成.新逻辑方法的形成,对哲学方法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换之一的"语言转向"就是借助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哲学问题进行改造,它给当代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这种逻辑方法也是现实哲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关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即关于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中,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论的设想.文章从文化存在论是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这一基点出发,探讨了文化存在论的观念、先验基础和内在逻辑等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清涛 《社科纵横》2010,(2):120-122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确定是该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起来的逻辑体系。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穆勒逻辑观反映了英国社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价值体系重建的要求,表现出人在认知与选择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在穆勒那里,逻辑既是科学认识、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内蕴着对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方式不可或缺的思想力量,具有滋养人文情怀、规约公共理性的特质,是人们论证思想、智慧交往以及理性自由的必然选择。显然,穆勒逻辑观旨在激发人们对逻辑精神的深度认知、彰显逻辑精神的公共意识、追求逻辑精神的思想价值。挖掘并呈现穆勒逻辑观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追求,对于发挥逻辑精神所特有的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的作用,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公共理性基础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3):45-51
先秦法家鲜明的统治逻辑奠定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专制政治理论的基石,后世的制度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一种路径依赖,传统的统治逻辑不可比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过去与现在。中国正在经历从统治逻辑向治理逻辑的嬗变,厘清法家的统治逻辑内在机理,剥离其中的痼弊,从逻辑的起点、哲学基础、主体、手段、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等方面进行现代性重塑,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路  张立娜 《求是学刊》2007,34(3):5-11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逻辑学”是国内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其中,“没有逻辑”说还分为绝对论者和相对论者:绝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任何形式的逻辑;相对论者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但只有非形式逻辑。之所以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是由于双方对什么是逻辑有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中西逻辑学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一种统一的逻辑观念,因为逻辑观念是逻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信用研究的逻辑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瑶 《浙江学刊》2005,(3):186-189
从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中认识信用关系是信用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上把握信用生成基础以及从原有观念作用机制与现实社会变化发展实践的尖锐冲突中分析信用缺失根源是信用研究的基本逻辑行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制度和环境要求中思考信用重建是信用研究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2.
李建 《学术交流》2016,(4):60-6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共中央为承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政治实践中的本土化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本质和功能上都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和提高人民民主质量。依托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现阶段公共事务治理中显示了巨大的民主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民主逻辑、制度逻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任平 《阅江学刊》2022,(1):5-14+171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需要方法论自觉,方可深度理解这一新道路出场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中国逻辑和文明逻辑。笔者阐明:第一,"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理应涵盖革命逻辑和发展逻辑;第二,"两个大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出场的现实逻辑;第三,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新时代中国方案创新来解答关于世界现代性的"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造;第四,从"文明互鉴"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新"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逻辑:第五,作为现实必然性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自己的文明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逻辑——兼评《逻辑教学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研究教学逻辑的必要性及教学逻辑的研究对象等问题,并对《逻辑教学与研究》一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需以秩序为基本前提。正义和秩序是每个社会都欲求的基本价值,但二者之间始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紧张。秩序逻辑地优先于正义,是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只有在基本秩序得到强有力维护的前提下,社会正义才具有真正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是自觉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方法、在中国确立逻辑观念的第一人.他的逻辑观是近代西方逻辑方法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相契合的产物,集中反映在<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两部译著中.严复逻辑思想凸显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自觉反思、自我批判以及主动创新意识,表现出借原著译介开启民智、以案语独白言说意愿、用逻辑话语融通中西等托译言志的语用特征.其价值指向是为思维变革提供有效方法、为文化革新寻求基本方略、为促进哲学变革锻造有力工具、为强国富民导入科学精神.严复将西方逻辑方法带入国人视野,并与中国现实的社会境遇相关照,这对当下中国逻辑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追溯,如果说在盘点三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之余,还应该自觉承担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任务的话,那么,追溯的本意,应该是去追问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展开所遵循的观念和方法的背景,去探讨推动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展开的学科动力和问题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去“如其本来”地重构中国哲学研究展开中的时代逻辑与知识逻辑之间的互动关联。  相似文献   

18.
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重要维度,其内在逻辑困境凸显了现代性本身的弊端.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困境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资本的食人性和贪婪性,指出资本逻辑即是走向崩溃的逻辑,并通过进一步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的形而上学同一性本质,对资本展开自内而外的深层批判.马克思以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为基点,将劳动、生产、交换、流通等作为实践活动的具体环节加以把握,从而超越了资本逻辑框架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高云涌 《学习与探索》2006,4(1):113-116
国内哲学界先后提出的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物质运动的逻辑"、"认识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这几种理解方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提问方式前提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和真正载体?这个提问方式是实体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以实体思维去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会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成一种"实体的逻辑",就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以关系思维去解读马克思辩证法,就会把其理解为"关系的逻辑",这种理解相对于"实体的逻辑"的理解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认为"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充分而坚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现实逻辑上,"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认为理解与把握"两个维护"的这三重逻辑的深刻意蕴,是将"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