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期较高层次的明体达用阶段——融贯中西,确立“以理驭气”的理论体系 到了二十年代后期,经历过“空前世变”,“饱更忧患,目睹沧桑”的刘尔炘,深信列强瓜分世界之势难以遏止,“今后之太平,非一国所能独致”。针对这种时代背景,他感到自己的中西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到晚年应该有一个归结。醇儒哲学家“修、齐、治、平”的为学宗旨,不能不使他考虑将著作主题集中在世界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文化抉择,是以对20世纪的文明判断为理论前提的。为此,我们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反思与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应以世界文明为起点,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方法,以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学术探索、文化交流为旨归,来完成世纪抉择的学术、文化转型。东方新人文已是世界文明起点上的发展与整合,五四以来的东方文化派、玄学派及新儒学派,与高级现代化的科学、人文、自然之道融合起来,打通“后现代”,终结“新儒学”,进入“后儒时代”。邓小平理论则在改革、开放理论与“一国两制”中打开中西两种制度与文化更高一层的历史对话,它以开放人文构筑发展大道的文明抉择,也是东方走向西方,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圆合之道。  相似文献   

3.
人的超越性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应当怎样)、去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造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同天人”,“合内外”,“穷理尽性”,“万物皆备予我”,这实在是人对世界这个自然的超越。人生也是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侧为生,散则为死”,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4.
学术与思想:是否对立以及如何对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学术与思想之关系的讨论已有时日。常常可以听到有“思想淡出,学术凸现”这一类说法。它们大多不言自明地把“学术”与“思想”作为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但这总会使我感到有些茫然。首先是不明白“学术”在这里究竟是指什么?然后是不明白“思想”又是指什么?因此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在学术与思想之间会有对立?以及为什么要对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做如此强调?我从一开始便把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一个汉语语境中的特有议题。或许是孤陋寡闻,但我确实不知道在其他文化中是否有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当然上述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5.
处于“历史终结”之中的“最后之人”的生存境遇和社会秩序问题,是弗朗西斯·福山另一部力作《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探讨的主题。基于独特的学术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威尔逊主义”态度,福山得以成功超越并综合以往的社会秩序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从社会的内在性角度研究社会秩序的思路,对于深化理解处于急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同样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同比较者对比较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和选择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如有人是为了论证“中不如西”,鼓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推行全盘西化;有人是为了阐明“西不如中”,力行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拒绝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有人是为了说明中西哲学是绝然对立的两种类型,“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彼此各走自己的路,互不相涉;有人是为了“建立一个整体定位的世界哲学体系”,如此等等。中西哲学比较作为哲学认识活动,认识主体有此多极取向之目的应属正常。问题在于,不同的目的祈求和价值理解会将中国哲学引至判然不同的归向,直接关涉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  相似文献   

7.
赵昌文 《天府新论》1994,(6):94-95,24
经济中国与中华经济的发展──海峡两岸资深学者“中国经济之前途”学术研讨会综述赵昌文1994年9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经济学家》杂志社、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办,台北《亚州与世界》杂志社协办的海峡两岸资深学者"中国经济之前途"学术研讨会在成...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中西古典学”是林志纯(日知)先生学术成熟后用力最深的方向,是先生一生学术的精华所在,其中寄托着对未来中国世界古代史乃至整个史学研究工作的希望。林先生在讨论“中西古典学”的时候,并没有首先抽象地探讨学科划分之类的问题,而是用一种研究规划的方式勾勒出“中西古典学”的问题意识、时空范围、基本立场。本文根据林先生的理论勾勒和具体研究实践,试图重现“中西古典学”的框架,并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希望对当前关于“古典学”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现代化进程历经500多年,始终绕不过“古今之辩”,而在中国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里,现代化进程又遭遇了“中西之争”。二者交织在一起,成为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的核心议题。思想史研究作为“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1)),在分析层面与历史层面对古今之辩与中西之争及其次序关系都给出了清晰的回应。在历史叙事层面,中国思想史研究依然处于晚清之后“古今之辩”的历史延长线上,据此可以清晰地勾勒出100多年来“中西之争”的学术脉络。  相似文献   

10.
学术的比较研究,古已有之。近现代中西学术传统之比较研究,可以说发轫于洋务运动后的西学东渐。到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刘尔炘(1865—1931年)的中西学术传统比较研究的起步,并不晚于全国的进展。由于他的国学根底雄厚,对东方学术传统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解,且从中悟出了一套“明体达用”的治学总方针;加之在京任过几年太史,在甘省临时议会任过副议长,以“醇儒”学者意识,感受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忧患国际国内的世变时艰,阅历非同庸辈,心境不乏波澜。所以他一旦进入中西学术传统比较之研究,即能从整体上把握中西主要传统精神之大概分野,透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青年改革研究会学术理论部于七月九日组织召开了《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反思“文革”的意义何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不能满足于给“文革”作出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结论,更不应该把“文革”、“封存”起来束之高阁,不让“文革”的参加者来研究。大家在发言中指出:“文革”作为一个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其历时之长久、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与人文学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笔者认为 ,这首先在人文学术的成果中反映出来。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历史学、哲学和艺术乃是人类文化的核心 ,她从普遍性和永恒性方面体现了人类在文化创造方面达到的最高点。从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可以看到 ,近代人文学术大家将“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从相同含义上加以使用的情况。王国维在 2 0世纪初提出“学术自觉”口号 ,要求学人对于本国学术文化和外国学术文化 ,在比较中看到他们的特点及其长短 ,一国学术文化不可能都优 ,也不可能都劣。应研究外国学术文化之长以济本国学术文化之短并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之…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阿那克西曼德,通过各自的自然本原论奠定了中西早期哲学的重要基础。二者在相似的世界秩序与自然本原追问中,推理出了“无”与“无定”的自然本原,反映出中西早期哲学逻辑路径的共性。二者的自然本原论,又表现出具体思维路径上的时间型与空间型区别,反映了中西早期文明形态的差异。共同的逻辑理路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老子与阿那克西曼德的自然本原论,在“自然”观念、价值论特征以及“无”与“无定”的本原地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差别,深刻影响了各自文明的思想走向。理性在人类早期各大文明中的普遍性与人类精神道路的多元化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一)“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本质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只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什么是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 人类一来到世上,就遇到现存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基础的产物;人类诞生以后也不能脱离自然,还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现存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原发性思想中,“天人”关系问题既关乎人类基本的普遍的生存条件和境域,也关乎人生与人世的方向与可能,是最富有本源性、总体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至于中国两千余年的传统学问,都可称为“天人之学”。近代以来,“我们”的“天下”与“他们”的“世界”相遇,导致天人关系论域发生革命性变革。以实践哲学的、也是现象学解释学的“自我、他者与世界”这一问题意识与思想形式重新诠释天人关系问题,将把这一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激活,使我们意识到人类的生命取向与时代潮流,就是趋向“自然、仁爱、自由与正义”,我们也将由此深度参与世界的开放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政治学,与这个国家一样,从十年的动乱中走出来,又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声望与严谨性方面都有快速的进步,并正准备争取它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合理地位。那么,我们应期望中国产生何种政治学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政治学是否应当模仿一种美式或西式研究路径?或者,它是否应该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或许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政治学政策和学术内涵的探讨,中国政治学追求一种混合式的研究路径,它给予问题导向式研究和理论导向式研究给予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一 流长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哲学的人回答:“和谐”。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回答:“动乱”。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和谐的本性,而中国近代史却是充满动乱的现实。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究竟应该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9.
论王国维的伟大学术成就对当代世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高度评价王国维于20世纪初首倡“世界学术”的宏伟前景,又从学术根柢、学术视野和学术成就等角度论证王国维本人已达“世界学术”的高度;指出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的意境说理论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西方美学)皆具的美学理论体系,取得领先的学术地位,并也适用于西方文艺名著的评论和研究;王国维的论著运用了中西所有的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不仅与其划时代巨著之平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其本身也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具有典范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塑造论哲学”以“塑造之物”作为研究的“上手之物”,综合运用区分“两阶形而下”和“两阶形而上”的方法,具有解析“存在与意识”系列哲学关系问题的科学性;立足于解决历史与当下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了当前哲学面临的系列问题的统一性;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中西哲学的贯通与超越;顺应和谐发展的世界潮流,实现了由实践论向塑造论哲学的转型,揭示了世界的和谐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